羅繼仁:北國詩壇的拓荒犁
2021-05-20 作者:李?;?高吉 王茜 | 來源:幸福老人報 | 閱讀: 次
羅繼仁對中國詩壇60多年的堅守,在85歲時還在編輯崗位上工作,當下詩壇恐無二者。詩壇大家賀敬之在接受一次采訪中說,“羅繼仁,他不為名、不為利,為中國詩歌發(fā)展辦詩刊,默默無聞作貢獻,是個好同志??!”
羅繼仁,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創(chuàng)會理事。23歲時成為一名詩歌編輯,如今在這一崗位上已堅守62年。他曾被沈陽市委、市政府授予“沈陽市百位文藝名家”榮譽稱號,2017年被評為“中國新詩百年百位最具影響力詩人”,2021年在中央電視臺“智慧中國愛我中華”大型文藝活動中,榮獲“終身成就獎”。他徜徉于詩的海,詩的國,在85歲時仍堅守自已的崗位,為他人作嫁衣。羅繼仁熱情書寫著自己的詩意生活,散發(fā)著迷人的芬芳,滋潤著同時代詩人的心靈。
羅繼仁講述自己當前的辦刊理念。
“一期一樹,百期一林,我能感覺到,很多人的名字上,有你的指紋和體溫。”獲得魯迅文學獎的詩人郁蔥在寫給羅繼仁的《示友書》中這樣寫道。5月3日,記者在沈陽市康養(yǎng)服務(wù)中心見到羅繼仁時,他剛剛編完以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為主題的2021年第三期《中國詩人》。寫詩、選稿、編輯、校對……作為主編,他都親力親為,時常工作至深夜,每一期《中國詩人》都凝聚著他的心血與摯愛。
耕耘詩壇60載,他被稱為“北國詩壇的拓荒犁”。
在成為一名詩歌編輯之前,羅繼仁是吉林熱電廠的一名工人。“那時家境比較困難,我中學畢業(yè)就進了沈陽電力學校,后來分配到了吉林熱電廠,那里留下我的青春和成長的足跡。美麗的松花湖、冬季時江畔旁一掛掛霧凇,都時常出現(xiàn)在我的夢里。”1956年,羅繼仁開始在《吉林日報》《松花江日報》《沈陽晚報》《中國青年報》《江城文藝》等報刊上發(fā)表作品。
23歲時,羅繼仁迎來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zhuǎn)折點——被調(diào)到一家公開發(fā)行的文學期刊《江城文藝》,成為一名年輕的詩歌編輯。他在做好編輯工作的同時,仍堅持詩歌創(chuàng)作,詩的內(nèi)容大多是以楊靖宇將軍為主題的抗聯(lián)題材。羅繼仁回憶道:“當時我們到長白山體驗生活時,還會看見用刀刻在樹上的‘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字樣,這對我觸動很大。后來我又到延邊地區(qū)深入生活,用詩歌記錄朝鮮族人民的風土人情,有些作品被譯成朝文,在《延邊日報》和《延邊文藝》發(fā)表。”
在主編《詩潮》時,羅繼仁首創(chuàng)了“青年與詩”專欄,成為當時詩壇的一個亮點。當年曾在這一欄目中留下足跡的年輕詩人,許多已成為當下詩壇的中流砥柱,如獲得魯迅文學獎的詩人王久辛、馬新朝、林雪等。閻月君享譽詩壇的《月的中國》、臺灣著名詩人洛夫長詩《漂木》等膾灸人口的作品,都是首發(fā)在《中國詩人》上。說起那段時光,羅繼仁有些感慨:“現(xiàn)在紙媒受新媒體沖擊,訂戶、印刷成本高等因素制約,發(fā)行量普遍下降,能夠堅持辦下去實屬不易。但詩歌必須要貼近生活,反映時代主旋律,《中國詩人》選稿標準多年仍然堅持這一原則。”
今年“五一”前,羅繼仁陪護老伴兒住進了沈陽市康養(yǎng)服務(wù)中心。“我身體還可以,老伴兒近段時間身體不好,所以我陪著她搬到這里來。在這,我裝了臺電腦,一邊陪護,一邊編刊。”說著,羅繼仁望向不遠處正在進行康復鍛煉的妻子說,“我們倆是青梅竹馬,從小在一起長大。那時我在吉林熱電廠當工人,一邊工作,一邊在吉林省函授學院學習。她當時已在沈陽一所大學里任教,兩地相思,我常寫些情詩寄給她。說起來除了從小的感情外,也算是‘以詩為媒’吧!如今我倆已近60年夫妻,明年就是我們的鉆石婚。在康養(yǎng)中心,有護理員精心照顧老伴,我能專心地投入編輯工作。”
為了編好《中國詩人》,羅繼仁在電腦旁時常工作到深夜。他有三個投稿郵箱,每天都能收到上百封郵件,都是全國各地的作者發(fā)來的詩稿,其中也不乏名家之作,他都要認真審讀、回復。
凝聚著羅繼仁心血的《中國詩人》 多年來,羅繼仁堅持“為他人做嫁衣”,有時為作者改稿,不惜將自己好的詩句放在別人的作品里,然后再返給作者,反復修改商榷。在他的堅守下,《中國詩人》已是海內(nèi)外華語詩壇一部不可或缺的詩歌讀本。“榮譽都是外人給的,兢兢業(yè)業(yè)辦好刊物,才是一個編者份內(nèi)必須做到的。”
《中國詩人》能為老中青三代詩人保留了一塊耕耘的園地,實屬不易,其影響也在逐步擴大。2018年,在《中國詩人》創(chuàng)刊30周年之際,新華社、中國網(wǎng)、中國新聞網(wǎng)、人民網(wǎng)、央視新聞網(wǎng)、中國作家網(wǎng)、中國詩歌網(wǎng)、《南方日報》《沈陽日報》以及《國際聯(lián)合報》等多家媒體都在第一期時間跟蹤報道。
羅繼仁在《中國詩人》創(chuàng)刊30周年紀念慶典上致辭。 羅繼仁對中國詩壇60多年的堅守,在85歲時還在編輯崗位上工作,當下詩壇恐無二者。詩壇大家賀敬之在接受一次采訪中說,“羅繼仁,他不為名、不為利,為中國詩歌發(fā)展辦詩刊,默默無聞作貢獻,是個好同志啊!”《文藝報》也曾發(fā)表過署名文章《北國詩壇的拓荒犁》,這些都是對他耕耘詩壇幾十年的褒獎。
在采訪的尾聲,羅繼仁提起自己的兩個心愿:“一是選熱愛詩歌事業(yè)的年輕詩人接辦好《中國詩人》,二是將我珍藏的幾千冊圖書、主編的期刊雜志、詩人信札、書法作品等,無償?shù)鼐栀浗o我和老伴的共同母校‘海城同澤中學’。這就是我最大的期許和心愿。”
羅繼仁講述自己當前的辦刊理念。
“一期一樹,百期一林,我能感覺到,很多人的名字上,有你的指紋和體溫。”獲得魯迅文學獎的詩人郁蔥在寫給羅繼仁的《示友書》中這樣寫道。5月3日,記者在沈陽市康養(yǎng)服務(wù)中心見到羅繼仁時,他剛剛編完以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為主題的2021年第三期《中國詩人》。寫詩、選稿、編輯、校對……作為主編,他都親力親為,時常工作至深夜,每一期《中國詩人》都凝聚著他的心血與摯愛。
耕耘詩壇60載,他被稱為“北國詩壇的拓荒犁”。
與詩結(jié)緣 詩海徜徉六十載
在成為一名詩歌編輯之前,羅繼仁是吉林熱電廠的一名工人。“那時家境比較困難,我中學畢業(yè)就進了沈陽電力學校,后來分配到了吉林熱電廠,那里留下我的青春和成長的足跡。美麗的松花湖、冬季時江畔旁一掛掛霧凇,都時常出現(xiàn)在我的夢里。”1956年,羅繼仁開始在《吉林日報》《松花江日報》《沈陽晚報》《中國青年報》《江城文藝》等報刊上發(fā)表作品。
23歲時,羅繼仁迎來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zhuǎn)折點——被調(diào)到一家公開發(fā)行的文學期刊《江城文藝》,成為一名年輕的詩歌編輯。他在做好編輯工作的同時,仍堅持詩歌創(chuàng)作,詩的內(nèi)容大多是以楊靖宇將軍為主題的抗聯(lián)題材。羅繼仁回憶道:“當時我們到長白山體驗生活時,還會看見用刀刻在樹上的‘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字樣,這對我觸動很大。后來我又到延邊地區(qū)深入生活,用詩歌記錄朝鮮族人民的風土人情,有些作品被譯成朝文,在《延邊日報》和《延邊文藝》發(fā)表。”
詩歌創(chuàng)作是充滿激情、富有想象力的,而編輯工作則需要理性與邏輯思維。在后來調(diào)到《芒種》和《詩潮》工作的歲月里,羅繼仁不僅出色完成編輯工作,還出版了詩集《大森林之戀》《愛之路》《羅繼仁抒情短詩選》,評論集《詩潮耕耘錄》《現(xiàn)代詩創(chuàng)作新論》(合著)等。其中,《詩潮耕耘錄》一書,榮獲沈陽市第六屆“五個一工程”獎。
1998年,退休后的羅繼仁接辦了原在上海出版的《中國詩人》雜志,至今仍在為編好這本刊物忙碌著。“我的大半生都與詩歌有緣。”他說,“八十幾歲了還能老有所為,在這個崗位上繼續(xù)工作,這是一件幸福的事啊!”在主編《詩潮》時,羅繼仁首創(chuàng)了“青年與詩”專欄,成為當時詩壇的一個亮點。當年曾在這一欄目中留下足跡的年輕詩人,許多已成為當下詩壇的中流砥柱,如獲得魯迅文學獎的詩人王久辛、馬新朝、林雪等。閻月君享譽詩壇的《月的中國》、臺灣著名詩人洛夫長詩《漂木》等膾灸人口的作品,都是首發(fā)在《中國詩人》上。說起那段時光,羅繼仁有些感慨:“現(xiàn)在紙媒受新媒體沖擊,訂戶、印刷成本高等因素制約,發(fā)行量普遍下降,能夠堅持辦下去實屬不易。但詩歌必須要貼近生活,反映時代主旋律,《中國詩人》選稿標準多年仍然堅持這一原則。”
詩壇擷英 甘為詩人做嫁衣
為了編好《中國詩人》,羅繼仁在電腦旁時常工作到深夜。他有三個投稿郵箱,每天都能收到上百封郵件,都是全國各地的作者發(fā)來的詩稿,其中也不乏名家之作,他都要認真審讀、回復。
凝聚著羅繼仁心血的《中國詩人》
《中國詩人》能為老中青三代詩人保留了一塊耕耘的園地,實屬不易,其影響也在逐步擴大。2018年,在《中國詩人》創(chuàng)刊30周年之際,新華社、中國網(wǎng)、中國新聞網(wǎng)、人民網(wǎng)、央視新聞網(wǎng)、中國作家網(wǎng)、中國詩歌網(wǎng)、《南方日報》《沈陽日報》以及《國際聯(lián)合報》等多家媒體都在第一期時間跟蹤報道。
羅繼仁在《中國詩人》創(chuàng)刊30周年紀念慶典上致辭。
在采訪的尾聲,羅繼仁提起自己的兩個心愿:“一是選熱愛詩歌事業(yè)的年輕詩人接辦好《中國詩人》,二是將我珍藏的幾千冊圖書、主編的期刊雜志、詩人信札、書法作品等,無償?shù)鼐栀浗o我和老伴的共同母校‘海城同澤中學’。這就是我最大的期許和心愿。”
很贊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