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著推介?║?李建軍《詩歌翻譯論》
2021-12-19 作者: | 來源:中詩網 | 閱讀: 次
《詩歌翻譯論》是一本探討漢詩英譯的專著,共分為七章,主要內容包括概論、英漢詩歌的格律規(guī)范、漢詩英譯的誤區(qū)、外國學者譯漢詩的偏誤、漢詩英譯的原則,結語,以及漢詩英譯50例。本書以漢詩英譯為主題,旨在探討作為中國文化的古典詩歌走出國門,成為西方讀者喜聞樂見的東方文學。
?
?
作者:李建軍 等著
責任編輯:沈繼俠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10-01
《詩歌翻譯論》目錄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jié) 詩與詩的審美創(chuàng)設
第二節(jié) 詩歌的類別
第三節(jié) 詩歌的功能與特點
第二章 詩歌的格律規(guī)范
第一節(jié) 英語詩歌的格律規(guī)范
第二節(jié) 漢語詩歌的格律規(guī)范
第三章 漢詩英譯的誤區(qū)
第四章 外國學者譯漢詩的偏誤
第五章 漢詩英譯之難與譯者素養(yǎng)
第六章 漢詩英譯的原則
第一節(jié) 意象的審美再現
第二節(jié) 格律的審美重構
第三節(jié) 語言的審美順應
第七章 結語
附錄:漢詩英譯50例(英漢對照)
序 言
曾在微博上讀到一文,有一位在讀的中學生專程寫信給一位知名的詩人,告訴他說自己喜歡寫詩,而且在寫作文的時候寫過詩,得到過老師、同學和家長的肯定和贊賞,希望得到詩人的指導。詩人回信告訴他:能寫詩的人不多,出類拔萃者更是寥寥,因為寫詩需要長期積累,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功,詩歌的語言高度凝煉,需要有扎實的語言功底,詩歌的格律和意境的創(chuàng)設,都需要有良好的藝術修養(yǎng),千萬不要以為“把句子排成行就是詩”,希望學生先打基礎,在鍛煉中成長,不要急于求成。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不懂詩與懂詩的兩個事實,一是很多人認為寫詩和寫日記、寫散文一樣容易,有想法就可以操作;另一個是懂詩的人知道寫詩之難,難在何處。
詩歌之所以一直被人們譽為文學皇冠上的明珠,是因為詩歌具有其他文學形式所不及的內涵特征,包括短小精悍的形式,精煉華美的語言、寓意至深的情理以及富有樂理的聲韻等,因而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高雅文學形式。
詩歌的魅力在于其“詠物而顯心志,觀景能賦深情”,含而不露,極富韻味。詩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常常通過塑造一定的情境來實現抒情言志的目的,即借助外界的物象來表達內心深處的所思所想,要么見景生情,要么借物托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到,詩詞有兩種境界,即“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有我之境”是以“我”為中心來看萬物,抒發(fā)主觀感情。“無我之境”通過對客觀物象的描述來闡發(fā)情感。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有我之境”的詩歌占比較多。無論是“有我之境”還是“無我之境”的詩歌都會帶領讀者進入某種特別的意境之中,或者感受情感的沖擊而共鳴,或者遭遇靈性的啟迪而紓困。在中國,很多人的人生就是從背誦詩歌開始的,既學習了錘煉的語言,又領略了內涵的精髓,還激發(fā)了斗志或者撫慰了情感。
詩歌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季羨林先生曾說過,“中國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文化大國,最有可能對人類文明做出貢獻的是中國文化”。很多學者希望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詩歌翻譯是中國文化傳播的方式途徑之一,因此,詩歌翻譯也一直是眾多學者的追求,有很多學習和了解雙語的學者都有嘗試譯詩的經歷,也有豐碩的詩歌翻譯作品問世。但從現狀來看,眾多學者樂于翻譯引進外國詩歌,加上出版機構和其他組織的助推,外國譯詩占領了一定的市場,如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詩苑譯林”系列詩歌譯作,從1983年起到1992年的十年間共出版51種,主要包括有:《德語六詩人選譯》(馮至譯)、《德語國家現代詩選》(綠原譯)、《英國詩選》(卞之琳譯)、《蘇格蘭詩選》(王佐良譯)、《英國十四行詩抄》(屠岸譯)、《英國現代詩選》(查良錚譯)、《法國七人詩選》(程抱一譯)、《法國現代詩選》(羅洛譯)、《域外詩抄》(施蟄存譯)、《古希臘抒情詩選》(羅念生、水建馥譯)、《印度古詩選》(金克木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詩選》(飛白譯)、《美國當代詩選》(鄭敏譯)等;二十一世紀初以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紀世界詩歌叢書”也多達51種。 外國譯詩也為不少國人的推崇,甚至在譽為中國文化盛宴的春節(jié)晚會上都有外國譯詩的朗誦節(jié)目。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資源豐沛的中國詩歌走出國門的卻為數不多,漢語詩歌的譯作在國外讀者中的接受和推崇多為外國學者翻譯的作品,但由于這些外國學者和漢學家對中國文化了解不深,導致在漢語詩歌翻譯中會產生一定的偏誤。
多年來,本人一直盡力助推漢詩外譯,也嘗試一些譯詩,在品讀鑒賞詩歌的同時,還可以反思總結。通過多年的積累和努力,業(yè)已成書,得以慰藉。
本書在闡釋詩歌的定義和類別、功能與特點、英漢詩歌的格律規(guī)范的基礎上,闡述了詩歌翻譯的原則,以漢詩英譯為主題,旨在探討作為中國文化的古典詩歌走出國門,成為西方讀者喜聞樂見的東方文學。書的最后附上了筆者自己的中國古詩的譯作,供大家批評。
由于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出現疏漏和錯誤,歡迎廣大讀者和同行批評指正。在此感謝浙江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同事趙婉清、謝紅和劉湘庭老師的參與。書中引證能找到出處的都已標明出處,在此一并致謝。
---2021年春月于金華浙江師范大學鴻儒閣
作者簡介:
責任編輯:沈繼俠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10-01
《詩歌翻譯論》目錄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jié) 詩與詩的審美創(chuàng)設
第二節(jié) 詩歌的類別
第三節(jié) 詩歌的功能與特點
第二章 詩歌的格律規(guī)范
第一節(jié) 英語詩歌的格律規(guī)范
第二節(jié) 漢語詩歌的格律規(guī)范
第三章 漢詩英譯的誤區(qū)
第四章 外國學者譯漢詩的偏誤
第五章 漢詩英譯之難與譯者素養(yǎng)
第六章 漢詩英譯的原則
第一節(jié) 意象的審美再現
第二節(jié) 格律的審美重構
第三節(jié) 語言的審美順應
第七章 結語
附錄:漢詩英譯50例(英漢對照)
序 言
曾在微博上讀到一文,有一位在讀的中學生專程寫信給一位知名的詩人,告訴他說自己喜歡寫詩,而且在寫作文的時候寫過詩,得到過老師、同學和家長的肯定和贊賞,希望得到詩人的指導。詩人回信告訴他:能寫詩的人不多,出類拔萃者更是寥寥,因為寫詩需要長期積累,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功,詩歌的語言高度凝煉,需要有扎實的語言功底,詩歌的格律和意境的創(chuàng)設,都需要有良好的藝術修養(yǎng),千萬不要以為“把句子排成行就是詩”,希望學生先打基礎,在鍛煉中成長,不要急于求成。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不懂詩與懂詩的兩個事實,一是很多人認為寫詩和寫日記、寫散文一樣容易,有想法就可以操作;另一個是懂詩的人知道寫詩之難,難在何處。
詩歌之所以一直被人們譽為文學皇冠上的明珠,是因為詩歌具有其他文學形式所不及的內涵特征,包括短小精悍的形式,精煉華美的語言、寓意至深的情理以及富有樂理的聲韻等,因而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高雅文學形式。
詩歌的魅力在于其“詠物而顯心志,觀景能賦深情”,含而不露,極富韻味。詩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常常通過塑造一定的情境來實現抒情言志的目的,即借助外界的物象來表達內心深處的所思所想,要么見景生情,要么借物托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到,詩詞有兩種境界,即“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有我之境”是以“我”為中心來看萬物,抒發(fā)主觀感情。“無我之境”通過對客觀物象的描述來闡發(fā)情感。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有我之境”的詩歌占比較多。無論是“有我之境”還是“無我之境”的詩歌都會帶領讀者進入某種特別的意境之中,或者感受情感的沖擊而共鳴,或者遭遇靈性的啟迪而紓困。在中國,很多人的人生就是從背誦詩歌開始的,既學習了錘煉的語言,又領略了內涵的精髓,還激發(fā)了斗志或者撫慰了情感。
詩歌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季羨林先生曾說過,“中國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文化大國,最有可能對人類文明做出貢獻的是中國文化”。很多學者希望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詩歌翻譯是中國文化傳播的方式途徑之一,因此,詩歌翻譯也一直是眾多學者的追求,有很多學習和了解雙語的學者都有嘗試譯詩的經歷,也有豐碩的詩歌翻譯作品問世。但從現狀來看,眾多學者樂于翻譯引進外國詩歌,加上出版機構和其他組織的助推,外國譯詩占領了一定的市場,如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詩苑譯林”系列詩歌譯作,從1983年起到1992年的十年間共出版51種,主要包括有:《德語六詩人選譯》(馮至譯)、《德語國家現代詩選》(綠原譯)、《英國詩選》(卞之琳譯)、《蘇格蘭詩選》(王佐良譯)、《英國十四行詩抄》(屠岸譯)、《英國現代詩選》(查良錚譯)、《法國七人詩選》(程抱一譯)、《法國現代詩選》(羅洛譯)、《域外詩抄》(施蟄存譯)、《古希臘抒情詩選》(羅念生、水建馥譯)、《印度古詩選》(金克木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詩選》(飛白譯)、《美國當代詩選》(鄭敏譯)等;二十一世紀初以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紀世界詩歌叢書”也多達51種。 外國譯詩也為不少國人的推崇,甚至在譽為中國文化盛宴的春節(jié)晚會上都有外國譯詩的朗誦節(jié)目。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資源豐沛的中國詩歌走出國門的卻為數不多,漢語詩歌的譯作在國外讀者中的接受和推崇多為外國學者翻譯的作品,但由于這些外國學者和漢學家對中國文化了解不深,導致在漢語詩歌翻譯中會產生一定的偏誤。
多年來,本人一直盡力助推漢詩外譯,也嘗試一些譯詩,在品讀鑒賞詩歌的同時,還可以反思總結。通過多年的積累和努力,業(yè)已成書,得以慰藉。
本書在闡釋詩歌的定義和類別、功能與特點、英漢詩歌的格律規(guī)范的基礎上,闡述了詩歌翻譯的原則,以漢詩英譯為主題,旨在探討作為中國文化的古典詩歌走出國門,成為西方讀者喜聞樂見的東方文學。書的最后附上了筆者自己的中國古詩的譯作,供大家批評。
由于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出現疏漏和錯誤,歡迎廣大讀者和同行批評指正。在此感謝浙江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同事趙婉清、謝紅和劉湘庭老師的參與。書中引證能找到出處的都已標明出處,在此一并致謝。
---2021年春月于金華浙江師范大學鴻儒閣
作者簡介:
李建軍,男,安徽太湖人,浙江師范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先后主持編寫出版了學術專著《文化翻譯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英漢語言對比與翻譯》(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文體翻譯觀》(武漢大學出版社,2020),以及《新編英漢翻譯》(東華大學出版社,2004),《英漢應用文互譯》(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跨文化交際》(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英漢互譯技巧與藝術》(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等教材,還出版了Folk Houses, South of the Yangtze(《江南民居》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中國文化故事系列叢書,包括《中國智謀成語故事》(英漢對照)《中國教育成語故事》(英漢對照)等譯著,還參與了Selections of Li Yu’s Stories等多部譯著、教材和讀物的編寫。先后獲得過:安徽省 “陳香梅教育獎”(1996)、安徽省“優(yōu)秀教師”(2001)、“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2010)和浙江省“優(yōu)秀翻譯工作者”等榮譽。
很贊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