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隨世運 無日不趨新
——趙炳恒《登黃獅寨覽勝》賞析
2020-05-25 作者:顧偕 | 來源:中詩網(wǎng) | 閱讀: 次
此文為著名詩人顧偕23歲時寫的一篇舊體詩評論,收錄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你是哪個角落的帝王》一書。
古人曰:文如其人。炳恒正是這樣。
初次會晤,他留給我的印象是:生性孤傲,做客依人;酣談之際,陡然會從懷里摸出一小本,迅筆疾思,隨后將本塞給你:叫你提意見,逼你即興寫幾句,弄得你窘迫不已!原以為他舉止抑塞,落落寡合,與他言歡幾番,沒料竟也群分氣同,形異情一。
《登黃獅寨覽勝》問世時,(原載《雨湖文藝》1984年第一期),他感慨地對我說;現(xiàn)在青年寫古體詩的,很少見;習作居然發(fā)出了,真不容易!不瞞你說,當初寄給《雨湖文藝》,編輯看后提罷意見退了回來,我不死心,改了又寄去,終于發(fā)了。
“好,出奇制勝,為編輯的知遇滿上這杯,干!”我說。這是題外插話。
炳恒比我只略長幾歲,做古體詩,技藝如此嫻熟,委實是我嘆為觀止的,《登黃獅寨覽勝》就是例證。雖為詠物詩,托物言志,卻顯形外之神。讀罷揣摩:作品纏綿工麗,意境姿味勁挺;首尾萬事盡然,擅情興波;間或形象游離,旁見側(cè)出;按題索之,不窘于題!信筆跑馬,諧趣層層遞進。不像有些青年寫古體詩:高雅之至,無得于心;論以為高,卻落入晦澀歧路:空腔虛套,了無余韻;擬古而不化,非煙又非云,結(jié)果弄得人人不解,五日難傳。工夫極之大巧,流弊若拙;忽視了古體詩“根情、苗言、華聲、實義”的百變色彩,意象繚亂,自是會讓讀者眼乏!
炳恒想必是看到這些了。因此在《登黃獅寨覽勝》這樣的古風詩跡中,沒重蹈他人之覆轍。“兩巖蔭藏里/一徑垂汀邊/踏道依足力//循嶠任蜿蜒/”,開篇冷靜,姿骨不凡!”兩巖”對“一徑”,長短匹比,疏密有致。作者置身于奇、正相成之中,“踏道依足力”,開始在黃獅寨自勉勉人,宏觀世界了。隨著“突崮何岌/隱泉何涓涓”的幽邈勝境,走向“云慢朝霞赤/金雞無曉眠”之葷葷大端;“聞斧尋歌聲/有人在山間”!情緒松弛,一覽而盡?;钴S的朗朗嶂峭,鮮明的淵淵川澤,促使作者本來一己屑小的愿望,倏然“仰巔意入霄/俯谷心高懸”。片面的甘苦,頓時把心聲推上了想象中的洪鐘、鐵壁:一招手,生意皆含;再相呼,照風輕徐……凝眸,不粘不脫,壯輕適宜;遣詞韻協(xié)言順,展望處粗曠、婉約、豪放、纖細,著實開拓了作者想通過那些具有本質(zhì)意義的真實傳達理想的視野!從這些典型的位置上,為了尋找人民的要求,自己的個性、生活的回音,縱然“去處消息少/拂塵離故天”,也要在這疊遠世外的曲折境界,把握住與自己不即不離的屬性。
這是詩的第一段。三十二行,黃獅寨風物凝于筆端:忽張、旋跌、淺深、虛實,質(zhì)故文新,繁簡大方;景與情,生動可掬。覽勝,并不泥執(zhí)詩題。
第二段取景抒懷,毋庸諱言有冗贅之感。手法表現(xiàn)上,興象重疊,與前一段形式頗為雷同。盡管這樣,精警之處還是有的。如:“兀巖啟太虛/平壤盛星斗”;“盤古開天地/更遺工力秀”,如此就程度而言,扎實的思想內(nèi)容,昂揚的現(xiàn)實哲理,亦已躍然紙上,超之物外。憑高而言,傾向所在南北分明,各呈精神。讀者尤其能從“一目絕無疆/坦蕩有何憂/展胸求大度/寥廓值此候”四句中,領(lǐng)略到作者的感情素質(zhì)和創(chuàng)作才稟,看到被盤古開天的正義事業(yè)所激勵著的后來者的形象。并在這種形象的鼓
舞下,匯入這首詩最后一段的信念之旋律。
最后一段一詠三嘆,時代氣息強烈。一腔沉思,猶如江河奔涌,滿懷靈感或龍騰虎躍,或秋風乍鳴,高談未盡,日落生煙。讀者屏聲靜氣,仿佛那伸手可及的小樹、琴瀑、澧水、黃獅,正從飽育山民的艱辛、悠揚的傳統(tǒng)、浩浩的胸懷、融合的蒼穹下跟著“莽莽之長風”,在滄滄萬頃的自然,幻變成豁豁欲飛的初醒黃獅,駝起華夏,日出遠行。
全詩讀完了。九十六行,不說字字珠璣,亦可堪稱瑰美有聲。雖沒有《白馬篇》(曹植)那種一路塵煙、狂瀾驟起的浩然之氣,卻不乏撲面盈懷的半岡險色、數(shù)壑激流。看得出,炳恒是善于博采眾長的,不然《登黃獅寨覽勝》的情思、意境、韻律,就不會這般凝重而繽紛。
無源之流,必有枯竭之時。但“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清代的趙翼在《論詩》中的這點預言,無外乎是想告誠或警示后人對歷代的華夏佳句,都應揚其所長,避其所短,去蕪存精。而不是一味稱好,不知就里。
詩文隨世運,不是隨波逐流。
無日不趨新,不是蓄勢雕刻。
1984年仲夏于湘潭菊花塘
初次會晤,他留給我的印象是:生性孤傲,做客依人;酣談之際,陡然會從懷里摸出一小本,迅筆疾思,隨后將本塞給你:叫你提意見,逼你即興寫幾句,弄得你窘迫不已!原以為他舉止抑塞,落落寡合,與他言歡幾番,沒料竟也群分氣同,形異情一。
《登黃獅寨覽勝》問世時,(原載《雨湖文藝》1984年第一期),他感慨地對我說;現(xiàn)在青年寫古體詩的,很少見;習作居然發(fā)出了,真不容易!不瞞你說,當初寄給《雨湖文藝》,編輯看后提罷意見退了回來,我不死心,改了又寄去,終于發(fā)了。
“好,出奇制勝,為編輯的知遇滿上這杯,干!”我說。這是題外插話。
炳恒比我只略長幾歲,做古體詩,技藝如此嫻熟,委實是我嘆為觀止的,《登黃獅寨覽勝》就是例證。雖為詠物詩,托物言志,卻顯形外之神。讀罷揣摩:作品纏綿工麗,意境姿味勁挺;首尾萬事盡然,擅情興波;間或形象游離,旁見側(cè)出;按題索之,不窘于題!信筆跑馬,諧趣層層遞進。不像有些青年寫古體詩:高雅之至,無得于心;論以為高,卻落入晦澀歧路:空腔虛套,了無余韻;擬古而不化,非煙又非云,結(jié)果弄得人人不解,五日難傳。工夫極之大巧,流弊若拙;忽視了古體詩“根情、苗言、華聲、實義”的百變色彩,意象繚亂,自是會讓讀者眼乏!
炳恒想必是看到這些了。因此在《登黃獅寨覽勝》這樣的古風詩跡中,沒重蹈他人之覆轍。“兩巖蔭藏里/一徑垂汀邊/踏道依足力//循嶠任蜿蜒/”,開篇冷靜,姿骨不凡!”兩巖”對“一徑”,長短匹比,疏密有致。作者置身于奇、正相成之中,“踏道依足力”,開始在黃獅寨自勉勉人,宏觀世界了。隨著“突崮何岌/隱泉何涓涓”的幽邈勝境,走向“云慢朝霞赤/金雞無曉眠”之葷葷大端;“聞斧尋歌聲/有人在山間”!情緒松弛,一覽而盡?;钴S的朗朗嶂峭,鮮明的淵淵川澤,促使作者本來一己屑小的愿望,倏然“仰巔意入霄/俯谷心高懸”。片面的甘苦,頓時把心聲推上了想象中的洪鐘、鐵壁:一招手,生意皆含;再相呼,照風輕徐……凝眸,不粘不脫,壯輕適宜;遣詞韻協(xié)言順,展望處粗曠、婉約、豪放、纖細,著實開拓了作者想通過那些具有本質(zhì)意義的真實傳達理想的視野!從這些典型的位置上,為了尋找人民的要求,自己的個性、生活的回音,縱然“去處消息少/拂塵離故天”,也要在這疊遠世外的曲折境界,把握住與自己不即不離的屬性。
這是詩的第一段。三十二行,黃獅寨風物凝于筆端:忽張、旋跌、淺深、虛實,質(zhì)故文新,繁簡大方;景與情,生動可掬。覽勝,并不泥執(zhí)詩題。
第二段取景抒懷,毋庸諱言有冗贅之感。手法表現(xiàn)上,興象重疊,與前一段形式頗為雷同。盡管這樣,精警之處還是有的。如:“兀巖啟太虛/平壤盛星斗”;“盤古開天地/更遺工力秀”,如此就程度而言,扎實的思想內(nèi)容,昂揚的現(xiàn)實哲理,亦已躍然紙上,超之物外。憑高而言,傾向所在南北分明,各呈精神。讀者尤其能從“一目絕無疆/坦蕩有何憂/展胸求大度/寥廓值此候”四句中,領(lǐng)略到作者的感情素質(zhì)和創(chuàng)作才稟,看到被盤古開天的正義事業(yè)所激勵著的后來者的形象。并在這種形象的鼓
舞下,匯入這首詩最后一段的信念之旋律。
最后一段一詠三嘆,時代氣息強烈。一腔沉思,猶如江河奔涌,滿懷靈感或龍騰虎躍,或秋風乍鳴,高談未盡,日落生煙。讀者屏聲靜氣,仿佛那伸手可及的小樹、琴瀑、澧水、黃獅,正從飽育山民的艱辛、悠揚的傳統(tǒng)、浩浩的胸懷、融合的蒼穹下跟著“莽莽之長風”,在滄滄萬頃的自然,幻變成豁豁欲飛的初醒黃獅,駝起華夏,日出遠行。
全詩讀完了。九十六行,不說字字珠璣,亦可堪稱瑰美有聲。雖沒有《白馬篇》(曹植)那種一路塵煙、狂瀾驟起的浩然之氣,卻不乏撲面盈懷的半岡險色、數(shù)壑激流。看得出,炳恒是善于博采眾長的,不然《登黃獅寨覽勝》的情思、意境、韻律,就不會這般凝重而繽紛。
無源之流,必有枯竭之時。但“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清代的趙翼在《論詩》中的這點預言,無外乎是想告誠或警示后人對歷代的華夏佳句,都應揚其所長,避其所短,去蕪存精。而不是一味稱好,不知就里。
詩文隨世運,不是隨波逐流。
無日不趨新,不是蓄勢雕刻。
1984年仲夏于湘潭菊花塘
很贊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