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詩歌大展:張詩青
2018-08-23 08:50:56 作者:張詩青 | 來源:中詩網(wǎng) | 閱讀: 次
80后不再是代表未來的詩人,而應是當下扛鼎時代最活躍和最重要的寫作者,雖未真正成為詩歌寫作的主角,但我不認為這撥年輕人沒有這個實力,這與他們散淡的寫作態(tài)度有關(guān),與時代的加速度影響了他們的專注度有關(guān)。就目前那些閃耀在詩壇的80后詩人來說,不論是思維還是理念都已經(jīng)完超他們的前輩,只是他們還缺乏集體地走上前臺。為此要感謝中詩網(wǎng)的眼光和責任心,將這些有實力的詩人集中推出來,感謝本欄目主持人青年詩人馬文秀,我想這些80后詩人肯定像捆在一起的炸藥一樣,讓詩壇地震一下。(李犁)
舊歷書
張詩青,1987年6月生,蒙陰人,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有作品發(fā)表于《詩刊》《星星》《詩選刊》《綠風》《詩林》《詩潮》《知音》《散文詩》《散文詩世界》等刊,并入選多種選本。著有詩集《綠松石》。
張詩青 | 舊歷書(10首)
在杏山莊,一些老屋從山上退到河谷
在杏山莊,也有一些人從河谷又被抬回山上
在杏山莊,一棵桃樹口渴了,河水就會向山上爬
告別辭
普濟村后面,有一片狹長的水塘,請幫我取下來
幾棵垂柳已在此多年
隔岸的數(shù)畝油菜花,也在此多年
這么多年,它們以風的方式交談著
也請幫我取下來,在渣土車開入春天之前
宿江記
江水一定懷孕了,腹中的嬰兒,呱呱而泣
卻沒人聽到,這苦于難產(chǎn)的陣痛
對我來說,可悲的是
這一段水程,窮盡一生
此船,到不了江南,也回不了江北
石頭賦
這些石頭,從江西沿江而下,從春天沿江而下
出九江,過安慶,過池州,過銅陵,過蕪湖
再出馬鞍山,過南京,過鎮(zhèn)江
在一個叫二墩港的地方,泊船上岸
這一路,比孤獨更顛沛的是命運
命運無非是,用一處傷口,去彌補另一處傷口
在某處坍江口,沉默的石頭
撲通一聲,從體內(nèi)掏出了,臨終遺言
泥爐頌
小時候,爐子還不是鐵的,更不是電磁的
它是祖父用粗糙的手,和著粗糙的黃土,粗糙的石塊制成的粗糙之作
那時燒水做飯的柴來源也頗為廣泛
松樹枝,雜草,麥稈,死木樁,枯葉,哪怕別人扔掉的破皮鞋
乃至曠野里一塊干癟不久的牛糞
它都無條件接納,并將之升華為火焰的高度
祖父走后,它又像一塊傷疤,緊緊貼在黃土的肚臍上
癢癢的春風,會在不經(jīng)意間抓疼它
暮色記
這些天空投下的影,不可避免的
顧憐自己?;蜃屢恍B
在無形中展開自己的翅膀,搭載上
美麗的光暈,由村莊向曠野肆意行走,衍生
當古銅色的臉龐,帶著余溫
貼近大地。它的對立面,像洶涌的瀑布
在最深邃的部分,翻滾
游向群山之巔的云霞,甩掉最后一個眼神后,閉目
母貓
一只貓蜷縮在陡梯狹窄的縫隙間,被枯葉覆蓋多日
發(fā)現(xiàn)它的,是到平房屋頂取玉米的表嬸
比表嬸更早的,是兩只年幼的小貓
輕嘆
一株麥子在我體內(nèi)長大,它抽穗
拔節(jié)、開花,晝夜灌漿
每個動作都細致入微,每聲輕嘆
皆可彈奏心弦,光陰似箭
不可調(diào)和之物日漸凸起,變成一枚枚鋒利的芒
穿心,射日
茹毛飲血,那時世上尚無鉆木取火
那時一株麥子在風的引誘下,亦可遠走他鄉(xiāng)
扎根立命,生兒育女
那時我和故鄉(xiāng)的關(guān)系還尚待成熟
街角
總有一種陌生感涌上心頭
又落在這個不起眼的街角
但也只是城市無數(shù)個觸角中的一個
卻讓人整日不厭其煩地穿梭
好在過多的疼痛已追隨雨水而去
生活贏回了屬于它的部分
相比年少輕狂的歲月
開始深知過早失去的話語權(quán)
開始學會與自己深夜對話
開始與周遭的一切冷暖事物對話
討價還價,像一個急需平衡的蹺蹺板
支點忍住不發(fā)聲
片刻
我見過一些燕子喜歡遷到鬧市
筑巢,生兒育女
每天也是早出晚歸的生活
在街頭的一處屋檐下
不大的小窩里,五只雛燕像五朵金花
乖巧而安靜
汽車的鳴笛和人類的吵鬧
都不足以吸引它們
甚至冷漠相視
只有風把那道翩然的黑影
從遠處吹到面前
才能掀起片刻的歡愉
好幾次我收住慌亂的腳步
只因這一陣又一陣的啼聲
我已失去好多年
木之點評:
張詩青的詩,有種天然去雕飾之感,語言清晰,又簡潔干脆。比如短詩《告別辭》和《宿江記》,寥寥數(shù)語,便把詩人那種悲憫情懷,渲染的淋漓盡致。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源泉都是來自于對生活,乃至對生命的深刻體驗。倘若從取材上再細致劃分,又可分為早年對鄉(xiāng)村經(jīng)驗的挖掘和后來寄居城市的漂泊之感。比如這組詩中的《舊歷書》、《泥爐頌》、《暮色記》等,都是對鄉(xiāng)村生活的體驗,具有明顯的回憶意味。而在《街角》、《片刻》中,詩人通過描摹城市中的卑微的小事物,寄托了對生命無限的悲憫情懷,也道出了自己漂泊的艱辛和真情。另外,詩人還善于抓取生活的某個瞬間,或者切面,提煉加工。比如《母貓》這首,短短三行文字,卻道出了萬物生靈間,母愛的偉大。詩人還年輕,路還很長,相信他會越走越好。
張詩青,1987年6月生,蒙陰人,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有作品發(fā)表于《詩刊》《星星》《詩選刊》《綠風》《詩林》《詩潮》《知音》《散文詩》《散文詩世界》等刊,并入選多種選本。著有詩集《綠松石》。
張詩青 | 舊歷書(10首)
在杏山莊,一些老屋從山上退到河谷
在杏山莊,也有一些人從河谷又被抬回山上
在杏山莊,一棵桃樹口渴了,河水就會向山上爬
告別辭
普濟村后面,有一片狹長的水塘,請幫我取下來
幾棵垂柳已在此多年
隔岸的數(shù)畝油菜花,也在此多年
這么多年,它們以風的方式交談著
也請幫我取下來,在渣土車開入春天之前
宿江記
江水一定懷孕了,腹中的嬰兒,呱呱而泣
卻沒人聽到,這苦于難產(chǎn)的陣痛
對我來說,可悲的是
這一段水程,窮盡一生
此船,到不了江南,也回不了江北
石頭賦
這些石頭,從江西沿江而下,從春天沿江而下
出九江,過安慶,過池州,過銅陵,過蕪湖
再出馬鞍山,過南京,過鎮(zhèn)江
在一個叫二墩港的地方,泊船上岸
這一路,比孤獨更顛沛的是命運
命運無非是,用一處傷口,去彌補另一處傷口
在某處坍江口,沉默的石頭
撲通一聲,從體內(nèi)掏出了,臨終遺言
泥爐頌
小時候,爐子還不是鐵的,更不是電磁的
它是祖父用粗糙的手,和著粗糙的黃土,粗糙的石塊制成的粗糙之作
那時燒水做飯的柴來源也頗為廣泛
松樹枝,雜草,麥稈,死木樁,枯葉,哪怕別人扔掉的破皮鞋
乃至曠野里一塊干癟不久的牛糞
它都無條件接納,并將之升華為火焰的高度
祖父走后,它又像一塊傷疤,緊緊貼在黃土的肚臍上
癢癢的春風,會在不經(jīng)意間抓疼它
暮色記
這些天空投下的影,不可避免的
顧憐自己?;蜃屢恍B
在無形中展開自己的翅膀,搭載上
美麗的光暈,由村莊向曠野肆意行走,衍生
當古銅色的臉龐,帶著余溫
貼近大地。它的對立面,像洶涌的瀑布
在最深邃的部分,翻滾
游向群山之巔的云霞,甩掉最后一個眼神后,閉目
母貓
一只貓蜷縮在陡梯狹窄的縫隙間,被枯葉覆蓋多日
發(fā)現(xiàn)它的,是到平房屋頂取玉米的表嬸
比表嬸更早的,是兩只年幼的小貓
輕嘆
一株麥子在我體內(nèi)長大,它抽穗
拔節(jié)、開花,晝夜灌漿
每個動作都細致入微,每聲輕嘆
皆可彈奏心弦,光陰似箭
不可調(diào)和之物日漸凸起,變成一枚枚鋒利的芒
穿心,射日
茹毛飲血,那時世上尚無鉆木取火
那時一株麥子在風的引誘下,亦可遠走他鄉(xiāng)
扎根立命,生兒育女
那時我和故鄉(xiāng)的關(guān)系還尚待成熟
街角
總有一種陌生感涌上心頭
又落在這個不起眼的街角
但也只是城市無數(shù)個觸角中的一個
卻讓人整日不厭其煩地穿梭
好在過多的疼痛已追隨雨水而去
生活贏回了屬于它的部分
相比年少輕狂的歲月
開始深知過早失去的話語權(quán)
開始學會與自己深夜對話
開始與周遭的一切冷暖事物對話
討價還價,像一個急需平衡的蹺蹺板
支點忍住不發(fā)聲
片刻
我見過一些燕子喜歡遷到鬧市
筑巢,生兒育女
每天也是早出晚歸的生活
在街頭的一處屋檐下
不大的小窩里,五只雛燕像五朵金花
乖巧而安靜
汽車的鳴笛和人類的吵鬧
都不足以吸引它們
甚至冷漠相視
只有風把那道翩然的黑影
從遠處吹到面前
才能掀起片刻的歡愉
好幾次我收住慌亂的腳步
只因這一陣又一陣的啼聲
我已失去好多年
木之點評:
張詩青的詩,有種天然去雕飾之感,語言清晰,又簡潔干脆。比如短詩《告別辭》和《宿江記》,寥寥數(shù)語,便把詩人那種悲憫情懷,渲染的淋漓盡致。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源泉都是來自于對生活,乃至對生命的深刻體驗。倘若從取材上再細致劃分,又可分為早年對鄉(xiāng)村經(jīng)驗的挖掘和后來寄居城市的漂泊之感。比如這組詩中的《舊歷書》、《泥爐頌》、《暮色記》等,都是對鄉(xiāng)村生活的體驗,具有明顯的回憶意味。而在《街角》、《片刻》中,詩人通過描摹城市中的卑微的小事物,寄托了對生命無限的悲憫情懷,也道出了自己漂泊的艱辛和真情。另外,詩人還善于抓取生活的某個瞬間,或者切面,提煉加工。比如《母貓》這首,短短三行文字,卻道出了萬物生靈間,母愛的偉大。詩人還年輕,路還很長,相信他會越走越好。
很贊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