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泊平:《飽滿而又多汁的生命寫作》
——宗晶詩歌閱讀印象
2018-10-10 作者:辛泊平 | 來源:中詩網(wǎng) | 閱讀: 次
宗晶的寫作讓我讀出了教師身份詩人的無限可能性,那就是,她的職業(yè)身份并沒有限制她寫作的寬闊與棱角。從語言的角度看,她的詩作并沒有打磨到圓潤柔和、沒有瑕疵,而是保留著生命的元狀態(tài),有些粗糲,也有些凝澀。它不是過度雕琢的玉石,而是隱藏著日月光華的璞玉,在時光之中,呈現(xiàn)生命與語言的豐盈與逼仄,遲緩與緊張。她的每一首詩,都像世界杯上的比賽一樣,充滿著變數(shù),也充滿著意想不到的精彩。
英國大詩人奧登說過,“批評應(yīng)該是不經(jīng)意間的對話”?;蛟S,正是因為有前輩大師對批評有這樣寬泛的命名,我才敢一次又一次接受關(guān)于詩歌文本批評的寫作任務(wù)。對我來說,每個詩人都是唯一的存在,每一次閱讀都是獨立的感受過程。相似的主題和風格或許會有,但那只能是部分,而不是整體,更不是唯一。每個詩人都有自己處理現(xiàn)實與語言的態(tài)度和方式,都有自己敘述的節(jié)奏和抒情的質(zhì)地。從某種意義上說,詩歌批評的過程,就是與詩人潛在的對話,在對話中感知他獨特的呼吸與體溫,并把這種感知回應(yīng)給他,接受他的認可或者否認,然后,在心有靈犀或理解齟齬的狀態(tài)下,讓這種對話繼續(xù)深入或重新開啟。
所以,讀宗晶的詩,我愿意更隨意一點,自由一點,在隨意與自由中完成與詩人的潛在對話,感受方向不管是單向度的還是相互的,都應(yīng)該是一種美妙遇見。即使就是匆匆而過,只要那一眼中有瞬間的會心與默契,也便是好的。宗晶的職業(yè)身份是教師。有這種身份的詩人不少。不論是大學教師還是中小學教師,他們都有比較好的語言素養(yǎng),有比較高的詩品期待,這是能寫出純正詩歌的重要保障;但同時,這些詩人也有一種來自職業(yè)的局限性,那就是過于純粹的藝術(shù)追求會消解詩歌可貴的先鋒性,具體到詩歌文本上,說理有余,而形象性則顯得不夠豐滿。而宗晶的詩歌,卻讓我讀出了些許不同,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對教師身份詩人寫作的印象。她的詩是飽滿多汁的,充滿了人間煙火的味道。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膩與感受,回應(yīng)了生存的棱角與生命的多元。
她寫農(nóng)事,寫莊稼,并沒有站在后工業(yè)時代的立場上對城市文明進行批判,而是試圖轉(zhuǎn)身,置身于農(nóng)事的現(xiàn)場,在零距離的接觸中,還原稼穡的生命內(nèi)核。 “玉米貼著大地的紋路倒下/一同彎垂下去的還有父親的脊背/躺在秋聲里的玉米棒子,須發(fā)飄飄/它攀上了秋天的側(cè)影”(《秋詞》)在詩人筆下,那種勞作不是鄉(xiāng)村風景,而是打烙著汗水與辛勞的生存,是人類的繁衍,是自然大道,也是生命的輪回。這樣的理解是可信的,因為,這不是觀光性的遠視,更不是站在城市文明對面控訴,它只是一種自然的呈現(xiàn),自成一體,具有一種天道的合法性和自足性。
她寫生存的粗糲,只是通過父親的電話,用一種淡然的敘事完成了對底層生存現(xiàn)狀的關(guān)照。一個鄉(xiāng)下的孩子癱瘓了,在當下就醫(yī)難的社會背景下,這對一個家庭來說不啻于滅頂之災(zāi)。然而,詩人并沒有聚焦這個家庭的苦難與掙扎,只是用類似閃回的鏡頭一帶而過。但有生活經(jīng)驗的讀者完全可以從那留白中讀出壓抑的淚水與隱忍的苦難。在《父親的電話》中,詩人寫道:”狹小的客廳,小幸福緩慢抬升/而院里,寒風正鬧得歡實/它和破舊的小三輪車低聲唱和/比它歡實的是車輪碾壓過的那些小石子/它們敲打在路邊的荒草上/力量不大,足以讓一個夢彎折/足以讓一個影子在陽光下改變方向“這樣的寫作是需要技巧的,它需要詩人從那巨大的悲傷中走出來,以一種客觀而又冷靜的方式面對它,以一種克制而又準確的方式表達它。
讀宗晶,我似乎讀到了她對詩歌的理解。那就是,她一直努力在日常事物中打撈詩意,而不是刻意地高蹈;一直嘗試讓事物本身說話,而不是替它說出。所以,她的詩里才會有那么細膩的生活紋理和生命氣息?!逗孟胝f疼》中,她用不事雕琢的口語寫出了生命的日常性困境,但又不限于疼痛的簡單羅列,而是從中發(fā)現(xiàn)生活欲說還休的糾葛狀態(tài)——“時光帶走陰霾/留下的都是隱晦”。在《剪影》中,她從夕陽西下中看到了生命與自然的語義互文,傷感而又沉靜。在《冬語》中,她寫兩個老人的對話,寫他們對雪花膏的態(tài)度,也寫他們對紅月亮的期待,有效地避免了談話流于虛化的傾向,讓這個日常事件既充滿了物質(zhì)化的質(zhì)地,又彌漫著一種精神追求的味道,實而不重,虛而不空,活潑自在,貼切而又扎實。
哈羅德·布魯姆說過,“詩本質(zhì)上是比喻性的語言,集中凝練故其形式兼具表現(xiàn)力和啟示性。”(《讀詩的藝術(shù)》)布魯姆所說的比喻,絕不是我們習慣的某一個意象的修辭格指認,而是一種更為豐富的語言能力。在這方面,宗晶也是成功的。她寫《空盒子》,那鋪陳的比喻就是生活的哲學。她寫《圓潤之說》,不僅僅用了比擬,還有一種人生的隱喻,棱角與圓潤,是生命的兩面,也是兩種追求,但它們并不相悖,而是彼此相容、彼此成就,也正因如此,詩人才會坦然地面對生命的流逝,看那一根白發(fā)“坦誠,毫無羞澀”。它寫蟬“牽引陽光柔和地忘掉過去/再慢慢地忘掉現(xiàn)在//不參與任何一種花事/只做一個歌手,暮云向晚”這簡直就是借禪理寫一種恬淡的人生,風輕云淡,但頓悟就在風云之中??梢赃@樣說,在宗晶這里,比喻不僅僅是一種俠義的修辭格,更是一種確認事物、感受事物的話語方式,它符合布魯姆對比喻兼具表現(xiàn)力和啟示性的深度期待。
是的,在這個夏季,讀宗晶,我沒有刻意讀,不想把她放在任何一種理論體系中讀,我只想讀出她特有的氣息和我對她的感受。在世界杯已進入到最后的階段,我讀宗晶,希望讀到另一種可能,像衛(wèi)冕冠軍被韓國送回家,像梅西和C羅飲恨賽場,像俄羅斯在質(zhì)疑中一路前進。一句話,我不想讀到固定的程式和缺乏懸念的結(jié)果。應(yīng)該說,我讀到了,宗晶的寫作讓我讀出了教師身份詩人的無限可能性,那就是,她的職業(yè)身份并沒有限制她寫作的寬闊與棱角。從語言的角度看,她的詩作并沒有打磨到圓潤柔和、沒有瑕疵,而是保留著生命的元狀態(tài),有些粗糲,也有些凝澀。它不是過度雕琢的玉石,而是隱藏著日月光華的璞玉,在時光之中,呈現(xiàn)生命與語言的豐盈與逼仄,遲緩與緊張。她的每一首詩,都像世界杯上的比賽一樣,充滿著變數(shù),也充滿著意想不到的精彩。
所以,讀宗晶的詩,我愿意更隨意一點,自由一點,在隨意與自由中完成與詩人的潛在對話,感受方向不管是單向度的還是相互的,都應(yīng)該是一種美妙遇見。即使就是匆匆而過,只要那一眼中有瞬間的會心與默契,也便是好的。宗晶的職業(yè)身份是教師。有這種身份的詩人不少。不論是大學教師還是中小學教師,他們都有比較好的語言素養(yǎng),有比較高的詩品期待,這是能寫出純正詩歌的重要保障;但同時,這些詩人也有一種來自職業(yè)的局限性,那就是過于純粹的藝術(shù)追求會消解詩歌可貴的先鋒性,具體到詩歌文本上,說理有余,而形象性則顯得不夠豐滿。而宗晶的詩歌,卻讓我讀出了些許不同,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對教師身份詩人寫作的印象。她的詩是飽滿多汁的,充滿了人間煙火的味道。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膩與感受,回應(yīng)了生存的棱角與生命的多元。
她寫農(nóng)事,寫莊稼,并沒有站在后工業(yè)時代的立場上對城市文明進行批判,而是試圖轉(zhuǎn)身,置身于農(nóng)事的現(xiàn)場,在零距離的接觸中,還原稼穡的生命內(nèi)核。 “玉米貼著大地的紋路倒下/一同彎垂下去的還有父親的脊背/躺在秋聲里的玉米棒子,須發(fā)飄飄/它攀上了秋天的側(cè)影”(《秋詞》)在詩人筆下,那種勞作不是鄉(xiāng)村風景,而是打烙著汗水與辛勞的生存,是人類的繁衍,是自然大道,也是生命的輪回。這樣的理解是可信的,因為,這不是觀光性的遠視,更不是站在城市文明對面控訴,它只是一種自然的呈現(xiàn),自成一體,具有一種天道的合法性和自足性。
她寫生存的粗糲,只是通過父親的電話,用一種淡然的敘事完成了對底層生存現(xiàn)狀的關(guān)照。一個鄉(xiāng)下的孩子癱瘓了,在當下就醫(yī)難的社會背景下,這對一個家庭來說不啻于滅頂之災(zāi)。然而,詩人并沒有聚焦這個家庭的苦難與掙扎,只是用類似閃回的鏡頭一帶而過。但有生活經(jīng)驗的讀者完全可以從那留白中讀出壓抑的淚水與隱忍的苦難。在《父親的電話》中,詩人寫道:”狹小的客廳,小幸福緩慢抬升/而院里,寒風正鬧得歡實/它和破舊的小三輪車低聲唱和/比它歡實的是車輪碾壓過的那些小石子/它們敲打在路邊的荒草上/力量不大,足以讓一個夢彎折/足以讓一個影子在陽光下改變方向“這樣的寫作是需要技巧的,它需要詩人從那巨大的悲傷中走出來,以一種客觀而又冷靜的方式面對它,以一種克制而又準確的方式表達它。
讀宗晶,我似乎讀到了她對詩歌的理解。那就是,她一直努力在日常事物中打撈詩意,而不是刻意地高蹈;一直嘗試讓事物本身說話,而不是替它說出。所以,她的詩里才會有那么細膩的生活紋理和生命氣息?!逗孟胝f疼》中,她用不事雕琢的口語寫出了生命的日常性困境,但又不限于疼痛的簡單羅列,而是從中發(fā)現(xiàn)生活欲說還休的糾葛狀態(tài)——“時光帶走陰霾/留下的都是隱晦”。在《剪影》中,她從夕陽西下中看到了生命與自然的語義互文,傷感而又沉靜。在《冬語》中,她寫兩個老人的對話,寫他們對雪花膏的態(tài)度,也寫他們對紅月亮的期待,有效地避免了談話流于虛化的傾向,讓這個日常事件既充滿了物質(zhì)化的質(zhì)地,又彌漫著一種精神追求的味道,實而不重,虛而不空,活潑自在,貼切而又扎實。
哈羅德·布魯姆說過,“詩本質(zhì)上是比喻性的語言,集中凝練故其形式兼具表現(xiàn)力和啟示性。”(《讀詩的藝術(shù)》)布魯姆所說的比喻,絕不是我們習慣的某一個意象的修辭格指認,而是一種更為豐富的語言能力。在這方面,宗晶也是成功的。她寫《空盒子》,那鋪陳的比喻就是生活的哲學。她寫《圓潤之說》,不僅僅用了比擬,還有一種人生的隱喻,棱角與圓潤,是生命的兩面,也是兩種追求,但它們并不相悖,而是彼此相容、彼此成就,也正因如此,詩人才會坦然地面對生命的流逝,看那一根白發(fā)“坦誠,毫無羞澀”。它寫蟬“牽引陽光柔和地忘掉過去/再慢慢地忘掉現(xiàn)在//不參與任何一種花事/只做一個歌手,暮云向晚”這簡直就是借禪理寫一種恬淡的人生,風輕云淡,但頓悟就在風云之中??梢赃@樣說,在宗晶這里,比喻不僅僅是一種俠義的修辭格,更是一種確認事物、感受事物的話語方式,它符合布魯姆對比喻兼具表現(xiàn)力和啟示性的深度期待。
是的,在這個夏季,讀宗晶,我沒有刻意讀,不想把她放在任何一種理論體系中讀,我只想讀出她特有的氣息和我對她的感受。在世界杯已進入到最后的階段,我讀宗晶,希望讀到另一種可能,像衛(wèi)冕冠軍被韓國送回家,像梅西和C羅飲恨賽場,像俄羅斯在質(zhì)疑中一路前進。一句話,我不想讀到固定的程式和缺乏懸念的結(jié)果。應(yīng)該說,我讀到了,宗晶的寫作讓我讀出了教師身份詩人的無限可能性,那就是,她的職業(yè)身份并沒有限制她寫作的寬闊與棱角。從語言的角度看,她的詩作并沒有打磨到圓潤柔和、沒有瑕疵,而是保留著生命的元狀態(tài),有些粗糲,也有些凝澀。它不是過度雕琢的玉石,而是隱藏著日月光華的璞玉,在時光之中,呈現(xiàn)生命與語言的豐盈與逼仄,遲緩與緊張。她的每一首詩,都像世界杯上的比賽一樣,充滿著變數(shù),也充滿著意想不到的精彩。
2018年7月6日
作者簡介:辛泊平,70年代生人,畢業(yè)于河北師范大學中文系。作品發(fā)表于《詩刊》《人民文學》《青年文學》等海內(nèi)外百余家報刊并入選幾十種選本。著有詩歌評論集《讀一首詩,讓時光安靜》《與詩相遇》,隨筆集《怎樣看一部電影》等。曾獲《詩選刊》中國年度詩歌評論獎、河北省文藝評論獎等獎項。河北省詩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河北省青年詩人學會副會長。現(xiàn)居秦皇島市。
很贊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