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盡頭是哲學
——高凱詩歌《月牙泉》讀后感
寫詩多年,閱詩無數,逐漸形成了一些屬于自己詩歌的標準。
打開一首詩或一本詩集,我首先會習慣性地用自己的詩歌標準,去衡量這是不是詩,再決定是否繼續(xù)閱讀下去。
關于“真詩”和“非詩”,我曾簡單擬過三條“硬指標 ”,并發(fā)布在自己的公眾號中,至今無人反駁,應該是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不妨摘錄于下:
一、以形象思維進行藝術構思,以詩歌意象為載體表達思想情感。這是詩歌的“第一性征”,無此,則為非詩。
二、語言陌生化,敢于打破常規(guī),無理而妙,給人以新奇感,富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這是詩歌的“第二性征”,無此,則為假詩。
三、表達方式多樣化,詩作含蓄蘊藉,意在言外,具有暗示性和藝術張力,給人無限思考和想象空間。無此,則為假詩。
以上是判定“真詩”與“非詩”最起碼的三條標準,而非判定“好詩”與“劣詩”的標準,是不是好詩,在上述標準基礎上還有若干標準,比如情感真摯動人、立意高遠,思想深刻,意蘊豐富等等。
近日,在《延河》雜志公眾號上,我讀到一組高凱的詩,其中第一首《月牙泉》吸引了我的目光。
這是一首高度濃縮,高度凝練的小詩,只有六行,但我讀了三遍,并收藏起來,打算寫一點讀后感。
用我“內定”的那三條標準衡量,《月牙泉》應該是一首“真詩”。至于其是否好詩,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
《月牙泉》全詩六行,分三節(jié),每節(jié)兩行,長短參差不齊,形式上頗有美感。
《月牙泉》首句以比擬句式破題,形象而鮮活,全詩即圍繞“眼睛”這一中心意象展開。
次句既是對首句的承接,也是更為深入的拓展,全詩的立意和格局因此打開,作者的情感立場和思想傾向,在不動聲色的敘述中得以體現。
“月牙泉”這一物像因此被“人格化”,并賦予了強烈的愛憎情感,具有極強的隱喻性和暗示性。
“深陷在大漠也容不下一粒沙子”,一個看似尋常的句子,卻給予讀者無限的想象和思考空間,讓人情不自禁地聯想到現實人生。譬如“出淤泥而不染”,譬如一些人即使深陷人生低谷,也不肯放棄某些原則底線等等。
讓讀者從貌似簡單平實的語句中,獲得了很大的信息量,這就是古人所看重的“言有盡而意無窮”,“含不盡之意于言外”等詩學主張的生動體現。
詩言志,但貴在暗示。即詩人在文字表面啥也沒說,但讀者卻能透過文字表層,體悟到了許多作者沒有說出的含義。
第二節(jié)是首節(jié)的延續(xù),內容大抵相似,但有了更深的意味,不僅僅是“睜只眼,閉只眼”,不問世事那么簡單,關鍵在于下句——“也不容一個人”。“不容”誰呢?這得靠讀者自己去想象,去挖掘。作者很聰明,他充分相信讀者的閱讀能力,并善于調動讀者參與二次創(chuàng)作。
第三節(jié)有了轉折,寫“閉著”那只眼。既避免了慣性書寫,又給予詩作更多可能性,為讀者打開了另一個視野。之所以“閉著”,是因為“漠視”。對于一些東西或現象,你無力改變,又不能逃避,只能選擇“漠視”,只能選擇潔身自好,敬而遠之。
詩到此即戛然而止,沒有多余的廢話。
詩人動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使得該詩語言簡截、鮮活而有意趣,令人愛讀。作者惜字如金,全詩只有6行,47個字。詩很短,但每個字都像鉆石,有硬度,有分量。讀完這首短短的小詩,讀者的思緒卻并未停止,仿佛要從這47個字中,挖掘出更多的思想的礦藏來。
讀了這首寺,感覺作者不是在寫月牙泉,而是在為某一類人立傳。
詩人沒有大聲疾呼,沒有猛烈抨擊,但他的立場和傾向已盡在其中。
詩作平靜而隱忍,把想象和思考的權力交給了讀者,讓讀者讀了此詩后,情感得到了凈化,思想得到了升華,境界得到了提升。
這是因為詩人引而不發(fā)的哲學思考,潛移默化地影響了讀者,啟迪了讀者。
詩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詩。好詩的底氣是哲思。哲思拓展了詩的格局,哲思提升了詩歌的品位。有哲思的詩,有了更多的意味和思想通道,讀之余味悠長,獲益匪淺。
基于上述分析,我覺得可以判定,高凱這首《月牙泉》是一首難得的好詩,令那些一覽無余、低俗無聊的“口水詩”,望塵莫及。
附:
《月牙泉》
高凱
沙漠之眼
深陷在大漠也容不下一粒沙子
瞇縫著一只眼平靜地看世界
也不容一個人
始終緊閉另一只眼
漠視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