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线免费_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只有精品_亚洲欧洲日韩综合久久_亚洲AV成人午夜亚洲美女_久久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熟女為您提供

中詩網(wǎng)

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 首頁 > 中國詩歌 > 評論隨筆

瑽然:《腳下有土 心中有詩》

——“似無還有”讀湘竹

2020-03-17 21:00:25 作者:瑽然 | 來源:中詩網(wǎng) | 閱讀:
早在1999 年,《詩刊》 6 月號“好詩力薦”欄目推出了三位青年詩人,湘竹榮列其中,當期發(fā)表《寫意》(6 首)組詩,配發(fā)了宗鄂先生這樣的力薦評語。這種“墨外之意”,就是無華之華。

  詩人湘竹,本名廖翌湘,福建尤溪人士,出生于一個叫象山的小山村。

  尤溪是千年古縣,宋代理學(xué)家朱熹誕生地,中國竹子之鄉(xiāng),此地不僅群山繚繞、竹語清風,而且文化底蘊深厚、人杰地靈。湘竹,便是從這詩畫般美麗的尤溪,日益走近讀者面前。

  湘竹,這兩個字是有典故的,使人在追憶娥皇女英淚灑斑竹的深情故事的同時,也感慨著詩人湘竹詩情畫意的人生。他說:“因為感動自己,才有了詩;因為感動別人,才有詩的生命力。”在他近30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始終保持著一顆初心,無不把真心貫穿其中,用真情呼喚讀者,使作者˙作品˙讀者之間產(chǎn)生共鳴,不經(jīng)意間達到動人心魂的效果。

  印象中,湘竹作品大多以詩歌為主?!断嬷裨姴荨肥占怂缙谠诎俗謽蜞l(xiāng)耕耘時的風言物語,記錄了他內(nèi)心點點情絲,即“一切景語皆情語”,無不細致入微。他那簡潔的筆墨,勾勒出家鄉(xiāng)特有的物像,根植了醇厚的鄉(xiāng)情。在他筆下,山百合花成了有靈魂的少女,秋海棠也是那多情的窈窕淑女,而湘竹呢,便成了那對土地愛得深沉的詩意少年。后來,日漸成熟的他不斷用思想澆灌,賦予景物靈魂,或物性人移,或人性物通,一切顯得那樣靈動自然。所有的生命情絲隨著筆尖游走,行云流水,淺呤低唱,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湘竹詩”。

  在我看來,湘竹的詩歌大體可歸為兩類:鄉(xiāng)土詩和家國情懷詩。這兩類詩歌中,從不同角度和層面,流露出他的思想情感,云淡風輕,看似“無用、無為”,也似“無我、無華”,卻令人沉思回味。

  

無用之用
 

  《莊子·人世間》說道:“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櫟樹因為無用才活得長久,又因為長壽而被世人尊為神樹。

  世人皆知“有用”的事物,例如金錢、地位、利益等看得見、摸得著的,而不太注重追求精神層次上的“高大上”。因此,曾有人認為“百無一用是書生”,自然也有人不怎么關(guān)注“無用”詩歌的力量。

  這種無形的力量,在中國詩歌史上主要是表現(xiàn)為“詩言志”上。詩歌,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花朵,是德、智、美的殿堂。古往今來,中國詩歌博大精深,特別是一些優(yōu)秀詩人的創(chuàng)作,往往體現(xiàn)著詩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格力量。

  湘竹的部分詩歌所滲透出的豐富內(nèi)涵,也可以從中看出詩人在久經(jīng)磨礪之后展現(xiàn)出的哲學(xué)思考和精神張力,這在迷茫時為人點亮一盞明燈,給予精神上的慰藉和鼓舞。如《磨礪》: “磨礪 使得筋骨/ 可以更嬗地承接光陰敲打// 磨礪 使得肉身/一切浮華可以煙消于云散//磨礪 使得思想/一切困頓可以葬身于火光//磨礪 使得靈魂/一切空寂可以荒蕪于偉大/磨礪 使得心路/一切平凡可以歸根于脊梁//磨礪 使得腳力/可以更鐵地去收縮與伸張”。

  人生之中,并不是一帆風順,凡事都順心如意的。也許風雨驟變,荊棘遍布,令行路者傷痕累累。然而,風雨中的敲打和歷練,可以使筋骨、肉身、思想、靈魂等經(jīng)過錘煉而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不正是孟子所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嗎?

  因為,腳下有土,心中有詩。因而,無論遇到何事,湘竹依然能發(fā)出這樣的感念:“因為內(nèi)心裝得下十里長坡/盡管 千帆過盡/歸來仍抱青春奔跑//因為玉在櫝中求善價/縱然 一無所有//也要把夢想嫁給飛翔”。

  是的,如果千帆過盡,仍能用最好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那么人生遇到風雨,便也無畏無懼。生活給予我苦痛,我卻報之以陽光??v使我們一無所有,夢想依然會飛翔,創(chuàng)造未來的奇跡。這些不正是湘竹詩帶給我們的無形力量嗎?

  網(wǎng)友青青小荷曾這樣評價湘竹的詩:“讀先生的詩,是在讀人世的風景。為其畫所動,為其詩意所感,一點綠色,一枝花意,便是整個天意人事!”

  詩歌若能給人一種身心愉悅之美,讓讀者參與到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當中來,不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大用嗎?

  從中也印證了一個道理,文藝作品之所以創(chuàng)造價值,在于能夠“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

  

無我之我
 

  在道家和佛家文化中皆有“無我”文化,莊子認為人一旦有了“你我”之分,就會有明顯的喜怒哀樂,而“至人無己”是他心目中圣人的境界。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外交場合說過:“我將無我,不負人民。”他愿意為中國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梢姡?ldquo;無我”是一種多么崇高的情懷和境界。

  欲達“無我”境界,對普通人而言,應(yīng)目的“無我”、行動“有我”,在家國情懷中能見人見物,見思想見行動;同時,通過自己無私的作為,設(shè)身處地地讓人感受到處處“有我”。

  湘竹正是這樣,作詩為人,首先不是為了自己著想,而更多的是考慮大眾的所思所想,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讓人感覺到此中“有我的情感寄托”。通過把特殊性融入到普遍性之中,來增加作品的可讀性和感染力。

  “雨水寒輕了/便化作雪片飛花/花兒薄透了/便張開羽翼呼吸//誓言攥緊了/便化作磐石堅守/意志成城了/便崩出生命交響”。有感于北京春寒中全國“兩會”憲法宣誓之莊嚴,湘竹寫下《宣誓》一詩。

  “生命必須有管道/思想才會來交換”“生存必須有硬土/價值才會刨得出”“長空必須有疾風/脊梁才會挺得直”。湘竹在《生而必須》中分享了他的生命體驗:一個人若是,理解了生活中所有的苦,就會原諒自己無限的弱,也因為永不言棄,繼而重生無敵的強。

  他在小微詩《少年中國》寫道:“一步 一少年/一夢 一中國/一醒 一世界”。三言兩語中寄托著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國夢,以及少年是未來希望所在。

  湘竹這種共性可感的情愫中,包含著自己的獨特靈魂。

  這在他寫的《一字鄉(xiāng)愁》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厝古階 勾勒出雨碎江南的青石疼痛/卻還原一片隱約敲打心頭的濤聲起起落落//一杯礦泉 經(jīng)過二十七層凈化/仍不能把母親古老的心事看透//一棵小麥 站在網(wǎng)絡(luò)的村口/能把城市的目光牽著走//一只電話 不用穿針引線/就能移動原鄉(xiāng)細細的暖流//一個聲音 梨花落落地呼喚 回來吧/她長發(fā)盈空已從鄉(xiāng)間的高速公路穿過”。

  鄉(xiāng)情是大多數(shù)中國人亙古不變的情懷,湘竹也不例外。 全詩并不是從“我”開始著墨,而是從大眾普遍熟知的物象開始潤色。他睹物思情,用十個“一”把古階、礦泉、小麥、電話、聲音等用電影畫面的形式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畫中有聲,聲中有畫,呈現(xiàn)出家鄉(xiāng)古老的愁韻,像是一首永遠讀不完的小詩。電影以“她長發(fā)盈空 已從鄉(xiāng)間的高速公路穿過”結(jié)句,這是古老情愫與現(xiàn)代情思“欲走還回”的交融,其中又蘊藏著詩人深情的展望吧!全詩手法極其簡單,線條和畫面都是大眾普遍熟知,而意韻和內(nèi)涵卻極其豐富?!兑蛔粥l(xiāng)愁》便是柔腸萬千的“原鄉(xiāng)之戀”,字里行間流露出的鄉(xiāng)情不時濡濕讀者雙眸。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而“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湘竹的詩歌,便屬于后者吧!

 

無為之為
 

  說起“無為”,有人會有種“花非花,霧非霧”的感覺,認為是莊子消極的避世思想。其實不然,莊子主張不強為,道法自然,而不是不作為。

  湘竹則認為,有機會時要為社會多做事,平時要不負韶華,不斷充實自己,為將來有更多作為蓄積力量。而調(diào)研、讀書、寫作,不失為一條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徑。有時,看似無為,卻是在做有心準備的人,到其用時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湘竹的前半生,并非一帆風順,也曾“紅瘦惹心疼”“綠肥布荊棘”。在八字橋基層扎根12年的時光里,他常常披星戴月往返于鄉(xiāng)村之間,也曾因為貧苦困難而迷茫。每當夜晚,星空上升起皎潔的月亮,他內(nèi)心有的并不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浪漫,而是那漫無邊際的孤寒,當時的他潸然淚下。但是,這種狀況并沒有維持多久,他在苦苦求索中找到了出路。那就是在敬畏土地、投身勞動中,以熱情的詩歌感恩土地、謳歌勞動。

  有一年,湘竹穿行在省城與縣鄉(xiāng)之間的大巴車上,當時高速公路剛開通不久,兩旁大面積隨風舞動的稻谷給他這“鄉(xiāng)下人”以獨特靈感。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你站在南方的天空底下/一大片一大片地揮灑金黃/因為你從來不知道自己有多重要//你立在城市邊緣的地方/一遍又一遍地呼喚秋風送涼/因為你也不知道人們的要求有多高//你是一株普通的稻草/不知愛意有多少/只見目光堅毅 心腸柔小”。這首詩名叫《城市邊緣的秋娘》,在沉寂多年之后,它在省“兩會”期間被《福建日報》珍貴的版面發(fā)表。

  他在駐村時,也曾躺在山崗與月亮對話:“月是山崗晶瑩垂淚/埋藏鉆石的聲音/山是祖國心聲/歌頌偉大的勞動人民”。

  這些詩句,使人看到了:詩人作為農(nóng)民的孩子,有著與生俱來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那些“一句十年得”無不是,為農(nóng)民而詩,為農(nóng)村而歌,為農(nóng)業(yè)而呼。

  后來,他在《稻人吟》寫到:“人淡菊生恨,河清泥吐新。潮低月藏海,稻彎天垂金。”小詩僅有四句話,但孕含著愛農(nóng)的含金量不言而喻。

  在2020年新冠狀肺炎疫情“戰(zhàn)疫”中,對那些美麗的醫(yī)護逆行者們,湘竹用他細膩的筆墨謳歌了這群不畏生死的時代英雄。“在疫情面前 所有歷難前行的英雄/都是一塊閃閃發(fā)光的煤 因激情燃燒/一顆心把一顆心溫暖 一群人把一座城照亮”。他又在《給抗疫英雄的平安蛋》中譜寫,這種用赤子之心感動中國,用溫熱之心詮釋“同呼吸,共命運”的英雄贊歌。

  湘竹后期的詩歌,所關(guān)注的不僅有生命體驗,更多的是延伸到了生活層面。他用自己獨特的視覺和詩人所特有的悲天憫人的情懷,把生活中普通勞動者的感人瞬間記錄下來。他關(guān)注的不單有逆行的醫(yī)護人員,還有戰(zhàn)時急人所難的快遞員這個“特殊群體”。對于他們的“雪中送炭”,路途中的奔波勞碌,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感在筆下:“奔夢加油吧 待到疫情戰(zhàn)勝時/困難在為你讓道 花兒在為你心跳/界在為你變小 幸福在為你增高”。

  是的,這些如此努力奉獻的人們不就是最值得世界溫柔以待的嗎?湘竹為他們而歌,為他們點贊,為他們獻上最真摯的祝福。這不正是一種“詩言志”“詩有為”嗎?

  湘竹不僅寫詩,還在“文以載道”上下足了功夫,2009年他在海峽都市報報官方論壇“海角社區(qū)”發(fā)帖建議,探索在海西20個城市內(nèi)實行醫(yī)保、社保、住房公積金等“聯(lián)網(wǎng)互認”;取消銀行業(yè)“同城跨行”和“同行不同城”交易手續(xù)費;試取消省內(nèi)9個地市的手機漫游費,進而推廣到海西20城等打破海西20個城市之間區(qū)域阻隔,讓區(qū)域發(fā)展門檻變得更低,積極推進區(qū)域一體化。經(jīng)30萬人次省內(nèi)外讀者參與投票,這一建議成功入選“海西建設(shè)十大金點子”之一,影響頗為深遠。

  湘竹曾寫過一篇人生感悟,題目叫《做人要有立體感》,該文入選發(fā)行量過千萬的《讀者》后,被深圳中考語文試卷閱讀題引用,近年在網(wǎng)絡(luò)廣為流傳,累計閱讀量超過5000萬人次。受網(wǎng)友提示,他寫了姊妹篇《用立體的眼光看人》,該文縮寫成800字的卷首語,恰巧成了詩人當初調(diào)進省城時的超越學(xué)歷之外的“敲門磚”。此間,詩人的作為可見一斑。

 

無華之華
 

  璞玉未琢,質(zhì)樸無華。質(zhì)樸實在而不浮華,確實是一個人的寶貴品質(zhì)。

  湘竹詩歌語言清新自然,簡練而不簡單,有溫潤如玉之感。無外乎著名編審宗鄂評價其詩:“寥寥幾筆,便將內(nèi)心的感受化為靈動的畫面,還真有水墨畫的意境。情之所至,濃墨重彩盡興揮灑,筆法簡潔;既隨意又經(jīng)心,疏緩雅致又不失熱烈。雖然是尋常心態(tài),并無高深的主旨,在文字的背后卻也有讓人回味之處。這與畫理相通:需有筆外之筆墨外之意,即臻上乘禪矣。”

  早在1999 年,《詩刊》 6 月號“好詩力薦”欄目推出了三位青年詩人,湘竹榮列其中,當期發(fā)表《寫意》(6 首)組詩,配發(fā)了宗鄂先生這樣的力薦評語。這種“墨外之意”,就是無華之華。

  “湘竹的詩歌語言少有齋氣館味,頗野。他似乎不講究語言精度,但卻貼切、獨特,體現(xiàn)出韌性。這樣的詩讓人耳目一新,怦然心動。”著名詩人昌政先生(已逝)也曾這樣提點。

  是的,湘竹的詩句并無特別章法,也無矯揉做作的華美之句。然而仔細品讀,卻隱約透射出光華之美。 湘竹的用字并不晦澀難懂,而是善于運用大眾化的字詞。這些字詞在他的鬼斧神工之下,卻有著別樣的雅致,有余音繞梁之感,同時又給讀者道盡人生的哲思。試讀小詩《幸好》:“所謂美好/是一時時的美/化為一世的好/一生少煩惱//所謂幸福/是一朝朝的幸/化作一生的福/一世少痛苦”。寥寥幾筆,粗看平淡無奇,仔細回味,卻是意蘊無窮,道出人生的真諦。確實,人生應(yīng)該感念生活中遇見的美,把一時時的美牢記心中,用長長久久的感恩來好生相待。人生困頓時,多想想美好的事情,向陽而行。人生有十之一二的幸,便把它化為一世的福分。只有把幸、福二者的廣度和時間維度無限放大,那么你有一世的逍遙自在。這些思想的高光點便是你幸福的起點。

  又如《記一棵樹的本命年》中:“一生所藏不過是根植大地的暖/一生所破無非是度日高處的寒/一生所護不過是樹洞藏海的傷//江湖收納光芒前總是體無完膚的浪/要么在人海飛鴻中讓生命硬核去火為碳/要么在林海雪原上靜靜成長為的一棵樹”。詩中,湘竹首次提出了命輪的概念:“所謂命輪,就是一打生命的年輪,逐圈閉合形成一個大的閉環(huán)。命輪閉合那一年,即本命年。本命年順和圓滿了,又將迎來新的命輪。”這樣年輪疊加實際上是一種客觀定義。在此間感悟:無論是“去火為碳”還是在“林海雪原上靜靜成長為的一棵樹”,期間總是經(jīng)受風雨的擊打,但同時也有來自它方的暖意。一棵樹尚且有它的堅守和筋骨,何況我們?鳳凰浴火重生時總要體會體無完膚的劇痛,才能鳳舞九天。如此哲思,怎能不是湘竹多年磨礪下的思想光亮呢?

  誠如湘竹詩人所言:“讀懂太陽耀眼無敵的白/只需一塊煤發(fā)亮的黑/因萬古埋藏 同釋了光年的距離和價值” “ 高山矮林站得高/所以不求長得快/亦不問長得多高”。是的,只顧耕耘,不問收獲。正如,黃沙吹盡始到金。

  “年輕時 你牽手/讓她走在足以懸空的高度/她讓你牽手/握住平行踏實不移心的理由//年邁時 你牽手/讓她走在你處處避讓出平坦的路/她讓你牽手/找到你背包攜她云游四方的幸福”。對《相愛無非是這樣》這首小詩,曾有讀友笑稱:“太白嘛,要欲說還休”。在我看來,字面上確實“淺白”了點,但背后是比海深的愛情,詩外之音實際上是生活巨畫中的一種“留白”。

  誰說樸素無華的語言不能錘煉出筋骨呢?湘竹的詩歌做到了,用他獨特的大眾語言與讀者擦出思想的火花,彼此之間找到了心靈的慰藉,不也是“無華之華” 嗎?

  掩卷噓唏間,讀湘竹,更似在音里、在詩里、在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