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线免费_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只有精品_亚洲欧洲日韩综合久久_亚洲AV成人午夜亚洲美女_久久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熟女為您提供

中詩網(wǎng)

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 首頁 > 中國詩歌 > 評論隨筆

張玉太:《“小時代”的風(fēng)雅、情韻與哲思》

——讀郭樸誠隨筆集《走遍》隨想(代序)

2018-11-27 12:52:18 作者:張玉太 | 來源:中詩網(wǎng) | 閱讀:
他對世界的認(rèn)知是,首先觀察,然后思考,再之后作照相式的定格,最后予以理性的升華,——很有拉封登寓言的味道!探尋生活,尋找美,需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要想有這樣的一雙眼睛,那先就需要有一顆善而美的心靈。

  小小少年
  孤狐單單
  遠(yuǎn)離親人
  遠(yuǎn)離家園
  游遍中國一十三
  一十三個寶地
  一十三個洞天
  像鳥兒一樣自由
  像美夢一樣纏綿
  親吻你
  祖國的大地山川
  我不孤單
  我不孤單
  前不久,我接到詩友郭峻峰之子郭樸誠的隨筆集《走遍》,翻閱之際,忽有靈感襲來,腦海中油然涌出上面這樣的歌詞,這樣的旋律。那一刻,我很詫異:我這靈感因何而來?是眼前這本書嗎?似乎是,又似乎不是。我終日與書打交道,按理說某些神經(jīng)已不那么敏感,怎么翻著翻著書,就因此呼啦一下子冒出一段歌詞來呢?凝想片刻,我釋然而笑:原來,真的是作者樸誠那飄逸的才思和滿紙的靈氣激發(fā)了我!
  是啊,如今真是個令人感慨的“小時代”。說實話,他的跳躍的思維,他的充盈的情韻,以及他的靈動的哲思,都將我迷住了。我忽然想起“自古英雄出少年”這句老話來。
  幾天以后,我在京城再度見到了他們父子。我端詳著樸誠那張年輕的臉,心中暗想,這么一張稚氣的臉,一雙充滿探求好奇的眼睛,盯視著你——莫非,那本情思洋溢、文筆老到的《走遍》就出自這個“小孩兒”的手筆?……
  郭樸誠其父郭峻峰,我八年前曾為他責(zé)編詩集《灌木叢的時代》,并為之作序《在白描中捕捉詩意的靈光》,至今記憶猶新。這是一個書香門第,郭峻峰原本是理工博士,但喜詩歌及攝影;樸誠小小年紀(jì)便執(zhí)筆為文,且洋洋灑灑,“倚馬千言”,相信有家庭環(huán)境耳濡目染的熏陶因素,抑或不乏遺傳基因。古今中外文壇上的“父子兵”比比皆是,如人們耳熟能詳?shù)?,三國時期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杰,宋代的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杰。這些都是文學(xué)史上的佳話。那么,眼下的郭氏父子能否也成就一段文壇佳話呢?我期待著。
  記得五年前,峻峰正在出版他第二本詩集《歲月的堅果》,他邀我去杭州,為詩集寫點(diǎn)評語,我去了,那天游覽風(fēng)光旖旎的西溪溫地,在雅興中我問到了他的兒子,他略為沉吟后說:我們是放養(yǎng),兒子經(jīng)常突發(fā)奇想,自以為是,我們也管不了他,讓他自由發(fā)展吧。我說,你這樣的兒子將來說不準(zhǔn)能成才呢。如今看來,這還真讓我碰巧言中了!
  樸誠在《后記》中對父親在文學(xué)方面的助力予以答謝,他說:“特別要感謝我的父親,他傳授的寶貴經(jīng)驗和建議讓我在動筆的時候少行了很多彎路。但最重要的是他一直在殷切鼓勵和支持著我。”這番自白確乎應(yīng)了那句老話——“有其父必有其子”。
  出生于浙江東陽的郭樸誠,自小便對文章和詩歌有濃厚興趣,喜讀經(jīng)典,熱衷創(chuàng)作,年紀(jì)稍長,閱歷漸豐,其筆下文字更顯自如,暢游情韻與哲思,縱橫紀(jì)實與意象。他似乎又很信奉先賢的那句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于是乎,詩劍行囊,問道江湖,意圖感悟人生,感悟社會,近距離審讀現(xiàn)實與自然。這也是本書的成因。他在《后記》里對此有所交代:“到了初夏,因為一些機(jī)緣巧合,我得以開展一場漫長的旅程,最初的目標(biāo)便是盡量走完所有我尚未到達(dá)過的省份。這次旅程長達(dá)三十三天三十二晚,沿途經(jīng)過十三個省市自治區(qū),其中有十個是我尚未到達(dá)過的。在這次旅行之后,便只剩下天津和澳門兩地了。在青海湖畔的時候,感覺累積到了一定數(shù)量,于是就著手準(zhǔn)備去寫下這本書。”他說,還準(zhǔn)備將來走遍世界呢。
  他對世界的認(rèn)知是,首先觀察,然后思考,再之后作照相式的定格,最后予以理性的升華,——很有拉封登寓言的味道!探尋生活,尋找美,需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要想有這樣的一雙眼睛,那先就需要有一顆善而美的心靈。
  讀罷全書,我驚嘆于他的文筆,描述精確而到位,抒情沉穩(wěn)而不張揚(yáng),議論獨(dú)具見識而富于哲理。來看看他的幾篇文章吧——
  開篇的是《黑龍江·悲虎》??吹嚼г诨\中的百獸之王,他不無憂郁地說:“我為園中的生物而感到可悲,尤其是這些虎。它們在這圈中,一天一天的,慢慢失去自己的野性,沉湎于這番渾渾噩噩的生活之中。失去了對生命的、對未來的希望。在衣食無憂,不需為生存發(fā)愁的同時,它們也失去了自己所受人尊敬的資本,淪為和寵物一樣的生物。”這哪是在游賞景物,分明是在悲天憫人嘛。結(jié)尾的那句“我相信,剝奪一個人的希望,是人世間最為惡的事情”,就不僅僅是“悲”,而是“憤”了。
  再來看這篇《吉林·思過長白》。長白山特異的風(fēng)物引發(fā)了他對自然、人生乃至宇宙的浩茫思緒。一方面,他攀登著,一方面,他“能感受到,生命繁衍的難度隨著海拔的升高而變得困難。”而升至山巔那一刻,他“面對圣潔的天池,終覺得一切完全值得。”然而,還沒有完,他在行走之中仍繼續(xù)思索。“片刻間,卻又迷惑,我能否應(yīng)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這遠(yuǎn)遠(yuǎn)超越人類生命維度的事物?”而且,他的思緒繼續(xù)向前延伸,“這個世界上,有多少能像冬日長白那樣,成為超越生命,超越自然的所在。”好一個心思縝密的年輕人,在那一瞬間居然神游象外,“心事浩茫連廣宇”了。這一篇寫得很美,也很飄逸,其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已超出了文學(xué)的思維范疇。
  接下來這篇《河北·蒹葭接天白洋淀》,也不同于一般的抒寫景物文章,而是于娓娓道來之際,探尋更幽微的哲思。一番游賞之后,他寫道:“我找到了來白洋淀真正尋找的東西了,它不是那艷麗卻容易尋覓的荷花,而是在白洋淀其中,可以是很不惹眼的,卻有一番風(fēng)味的這些事物,是這些比人更高的蘆葦,是自由自在的白鵝,是臉上透露著質(zhì)樸可愛的孩子們,是絡(luò)繹不絕在白洋淀內(nèi)穿行的各類船只,他們是白洋淀真正的靈魂。讓我從這萬里之外的華北,找到一些如威尼斯般的水之文明的感覺。若是有一天我要想去介紹白洋淀,那我會對他們說:‘這是一個展現(xiàn)水與人互相交融的和諧之地。’”他看的是景,沉想的卻是白洋淀物景之外諸如自由、靈魂、文明、和諧這些形而上的東西。
  他去天津,眼睛看的是它的過往。他在《天津·愈合大地的傷口》文中帶有幾分傷感地寫道:“在這片土地行走,人們的心情應(yīng)該不是輕松,而是抱以些許沉重。畢竟那苦難的過去吞噬了很多生命,破碎了許多家庭。但這又與眼前的生機(jī)之景遠(yuǎn)遠(yuǎn)不符。試問誰能在蝴蝶與蜜蜂并肩飛舞,粉花與綠葉相互招展的地方不懷有對生命綻放的贊嘆呢?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感情面前,其實蘊(yùn)含著的,是一種人性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從眼前物景勾連起歷史,進(jìn)而想到人性,那么,那些司空見慣的景物就具有了別樣的色調(diào)。
  下面這一篇《江西·滕王閣》,流曳于字里行間的思古之幽情,叫人絕想不到居然出自一位“小小少年”的筆下。南昌滕王閣與武漢黃鶴樓、岳陽岳陽樓、南京閱江樓并稱為江南四大名樓。他登樓懷古,“能強(qiáng)烈感受到王勃那兩句‘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透出的力量”。樸誠的文章,善于言在此而意在彼,每每借他人之酒,澆自家胸中塊壘,讀來很耐尋味。由此看來,這個“小”作者,不可小覷,他知識不少,視野不小,視角不凡,文筆不俗。其磊落不羈、游走八方的氣概,還仿佛有著古時游俠那種攜酒仗劍漂泊江湖的遺風(fēng)。我知道,那是一種可貴的冒險精神。
  游蘇州留園而作有《江蘇·駐足留園》,他于“橫向”與“縱向”的比較中,抒發(fā)有別于眾人的一己之見:“我甚至覺得,若是留園未曾擴(kuò)大成今日這般,而是僅僅留著中央的這一方,它的魅力也不會損掉半毫。就像那鋤經(jīng)園的半畝繽紛一樣,只需要靠它的那一處微毫之地,就能讓許多的景色自行慚愧。”這種“異見”,在當(dāng)下以大為美、以豪華為尊的審美觀泛濫的時代風(fēng)潮中,顯得很另類。
  他去海南,從《海南·擁抱陽光》題目可知,為的就是要享受陽光,但在那里,他心里泛起的卻是另外一個理性世界的感悟:“我寧可因沉浸在陽光之中而被紫外線灼傷皮膚,也不愿在一處又一處千篇一律的踩點(diǎn)行動上走馬觀花。因為我需要的是將熱情燃燒的與擁抱著的陽光一般熾熱,并用它的溫度去融化未來生活中將要面對的堅冰。”這其中的“寧可”和“也不”句式,凸顯出樸誠其人獨(dú)特的價值觀和不愿隨波逐流的文人個性。這點(diǎn)很可貴,從事文學(xué)的人尤其需要。
  樸誠在他的《后記》中對自己的游歷頗有感慨。從他的感慨中也看得出這個年輕人的特立獨(dú)行與不凡見識。他說:“正是因為這寂寥,我得以去做一些在平常旅途中難以收獲的:我可以在羊卓雍措前盤腿沉思相當(dāng)一段時間,或是騎行在漢口的近代建筑群中深入領(lǐng)略其中的風(fēng)情,或是前往基本不會安排到的類似未央宮或是九龍城寨公園。在其中所獲得的獨(dú)到情絲,為日后的文字增添了更多靈感。”他于寂寥中能有所悟,有所得。這并不簡單。
  至于這部隨筆集的寫作形式,樸誠既不貪圖省事地“隨波逐流”,亦不過分偏激地“旁逸斜出”,而是有他合乎情理且獨(dú)具特色的思考與選擇。他在《后記》中說,“至于本書的形式,我決定不將其寫成純粹的游記或是散文”,“最后決定采用了省區(qū)市的格式”。“省區(qū)市的格式”?挺有意思。這雖不屬他的獨(dú)創(chuàng),但還是令人感覺耳目一新。
  書讀過了,人也見到了。
  我對樸誠,是感慨多于欣喜。
  太陽每天升起。這八九點(diǎn)鐘的太陽,正是文學(xué)乃至于各個領(lǐng)域的希望所在。
  以此祝愿寫給郭樸誠,以及像他一樣的“小小少年”們。
  序言完成了,松了一口氣。
  可我腦海里,又回旋起我那歌詞的旋律:
  小小少年
  孤孤單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