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詩的長度、強度、廣度與厚度
——十品詩歌近作解讀與考察
2023-06-12 08:10:18 作者:聞羽 | 來源:中詩網(wǎng) | 閱讀: 次
聞羽:本名韋文語。福建壽寧人,1997年12月生。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專業(yè)2020級在讀碩士研究生。
當代詩壇中,十品是那個并不耀眼的詩人。但他的寫作一直在堅持著原創(chuàng)的純粹性,并且一直堅守著對詩學和理論上的熱情和實踐。他近期出版的兩部作品,即詩歌集《穿過時間的河流》(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0年12月版)和詩論集《且看菊花開放》(團結出版社2021年11月版),以大量關于詩歌文本和詩學內質的思考,堅守著詩歌的本心,也堅定地走在自己生命之詩的道路上。
十品這組詩歌近作,取其中一首《坑底山》的標題為總題。組詩數(shù)量足有十九首,給我的第一感受卻是“簡單”。這里的簡單,是簡樸的意思,意味著詩句本身擁有一種返璞歸真的簡潔力量(這與他早年追求形式上的繁復已經(jīng)拉開了距離)。這種力量來自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是很驚人的,在叩問寫作者的心靈之際,也在讀者這里產(chǎn)生了振聾發(fā)聵的拷問。詩歌的質素純潔而單純,生命力卻可以更加蓬勃地涌動。用此前訪談中十品自己的話說,就是“簡單的詩句里包含了更多的精神價值的元素,還有就是一些審美經(jīng)驗的延伸。”(十品《詩歌的理想主義者如是說》)同時,如其所言,“詩人在許多時候只是流水的一部分,水一樣地流動,在變化中仍會保持自己適應生存的形態(tài)。然后,還要跳出流水,觀察流水,思考流水。詩人們在很復雜的過程中,仍保持著簡單的思維方式,仍保留著真誠的處事態(tài)度,仍保持著濃烈的情感行為,詩人的各種個性無不在他們作品中得到完美的體現(xiàn)。正如一位大詩人說的那樣:‘詩人是一個民族’。”(十品《詩歌的原創(chuàng)性的堅持與審美性的超越》)這些簡單而豐富的詩句像流水一樣赤誠,呈現(xiàn)給我們的正是生命的激情。十品已經(jīng)是個十足的老詩人,他在近作里展現(xiàn)的依然是一個理想者的姿態(tài),依然“莽撞”,有闖勁,有狠勁,干脆而決絕。同時,他依然有著纖細的神經(jīng)觸覺,豐富而誠懇。
十品這組十九首的詩歌近作,已經(jīng)提供了一個具有全面風貌的當下寫作樣本。我相信他將《萬物生》放在第一首,而把《螞蟻死亡》放在最后,是有意為之的。由《萬物生》的“生”開始,到《螞蟻死亡》的“死”結束,從生到死,宛如一個生命體的小循環(huán),也正昭示著生命的自然發(fā)展過程,生命力便在其中綿延流轉。在其中,生命感受也是起伏跌宕的,有傷痛有曲折,有歡欣有順遂。這些在十品的詩中,皆有表達,他自然而坦誠地寫出了他的生命感受之詩。其中還有《信使》《陌生的手》《名花有主》《停留三天》《挺起左胸》《等待一場雨》《鏡子》《影子》《裂縫》等,都與生命意識、人生命運有關。蘇珊·朗格曾言,“藝術是人類情感符號的創(chuàng)造”(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詩歌作為藝術的一種,呈現(xiàn)了經(jīng)驗的感性的符號,為人類提供著進行生命內在情感體驗交流的可能,因此,源于生命的情感體驗刻錄于詩歌表達中,這種生命經(jīng)驗由此變得可見可享。我們可以從任一首詩踏入詩人的生命河流,感受這個區(qū)間流水的流速,并反饋到自身,共鳴到相似的生命經(jīng)驗。但在共通的生命感受之外,更令人震動的是,十品在詩中展現(xiàn)出的強健的精神姿態(tài)。面對生命歷程里的細微波瀾甚至洶涌波濤,他都能夠用精神的堅韌與持恒去面對和抗衡,能夠用勇氣和希望去塑形自己,成就自己,還能勻出一部分,發(fā)出擔當之聲。他抱著熱切真誠的態(tài)度,始終熱情面對著自我內外的生活。
生命最本色的本真力量,內蘊于“生命體”中,也就是我們的誕生之力。生,首先就是要認識到自己的在,肯定自己的在?!度f物生》一詩的標題,已經(jīng)宣告了有一種生命力量要“破殼而出”。“萬物”即是生命之物,而“生”,同時蘊含了發(fā)端起始處;生長;新生等意思。“萬物倔強地破殼而出”并“睜開眼睛 看透世界”,這種生命力雖是初生,卻是勇者式的,不屈的,已隱隱有與世界對抗的潛力。讀這首詩時,我還想起了十品的另一首詩,年代很早,是十品1987年的作品。這首詩的詩題叫《最初》:“最初是什么/最初的太陽是巨人嘔出的一滴血/最初的草原是黃河蓄積億萬年的一口冤氣/最初的男人是女人/最初的女人是上帝/誰都想過最初嗎/最初的上帝/就是你我夢里那個最美麗的嘆息”。生命與起源,似乎是十品詩路里隱秘的一道蜿蜒至今的線索。而不屈的命運,也同樣寫于其中,從《最初》的“嘔”“冤氣”“嘆息”,到《萬物生》的“濁氣”“惡鳥橫行”甚至“看透”,詞語的屬性都很鋒利,也可以說不一定很正面。像北島《回答》一般,態(tài)度質疑而堅決,這也是十品的態(tài)度。從這些詞語的暗示里,“人”的形象自然地從萬物里鉆了出來,自然的生命轉向了作為人的生命感受。初生“從一片嫩芽開始”,又同時伴隨著“一珠淚滴”,而這正是我們誕生以后要面對的世界。生命中我們總是會遇到不平之事,恰如惡鳥與冤氣一般讓潔白染色。但面對這些,恰要不屑一顧,恰要用強大的生命能量鄙夷和看透,與污濁對峙。同時,“穿過霧靄就是黎明”,“萬物的生機勃勃”正在這些污濁之后。
對于具有社會屬性的人來說,生命不僅領受著自然的生命本身,還源于家族故鄉(xiāng)的傳承賡續(xù)。《坑底山》的詩名來自福建壽寧的一個小山村坑底——他祖輩的故鄉(xiāng),也是他無法忘記和割舍鄉(xiāng)情的地方。當他登高遠眺,又仿佛深陷坑底,酸澀與感慰的情緒反復拉扯,“不是山頂 而是很低的坑底/由遠而近的壓過來”,坑之底與山之上,構成了一種空間落差感,也豐富著情緒的表達,詩意與鄉(xiāng)情的張力便在其中盈滿。而家鄉(xiāng)之根系不僅在于一座山的落差,還在于地圖遙遠的兩端:十品祖籍壽寧,又生于江蘇沭陽。家鄉(xiāng)的呼喚也同時來自這兩個地方,如《停留三天》所寫:“只聽見遙遠的呼喚 在北方 在南方”。十品為完成父親遺愿第一次回鄉(xiāng)時,僅19歲;之后,又帶著自己的兒子回鄉(xiāng)祭拜。數(shù)十年后,當十品站在坑底的山上再次感懷,“坑底山跟著地圖的一條虛線/深深地埋在大海的邊緣”,坑底已不是夢中之鄉(xiāng),十品通過數(shù)次的問祖探親行動,重新讓自己的足跡落了回來。十品在另一首詩《坑底》中也深情地回憶著兩個家鄉(xiāng)的聯(lián)系:“青年再回來坑底時已是中年/有一支血脈在遙遠的北方”,這一條綿長的血緣之根,隨著時空的跳躍緊緊握在他自己的手上。血脈之愛浸潤在土地中無法忘懷,正如他在《濕潤的土地》中這樣寫道:“你帶有心跳的體溫依然還在/你沒有喊出的聲音依然很響/綿綿不絕的山嶺延伸著祖先的血脈/即使海洋中的沙礁/也不會輕易丟掉 我那浸過/淚水的濕潤的土地”。十品對濕潤的土地的歌詠,大有與艾青“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同調唱和的感嘆抒情。
如果說《萬物生》從自然生命體驗向個體生命轉化,進行了自我內部的生存體驗建構,是生命本身“最初”的根;《坑底山》《濕潤的土地》是“家鄉(xiāng)”之根的懇切召喚的遠方來信;那么,更加切近的血緣之根來自父親和母親的血脈傳承。十品在《你聽·我說——寫給父親》里寫:“父親在嗎 我在你停止的時候也停了一下/然后 我又邁開步子向前 到現(xiàn)在我比你多走了十年”,生命長度的起始點由父母給出,然后我們傳承下這截血緣,越走越遠,越走越好,“我這十年里 你為我的生命劃出了延長線/我在這條延長線上走著自己的舞步 彈著自己的曲譜/寫著自己的詩歌 刻著自己的印痕 騎著自己的單車/大雨過后一片清新 洗凈的天空與城市高樓相接/融化了沉郁的心情 洗濯了往事的塵埃/我一直希望你向前看 看春天的生機勃發(fā) 看子女們/長大成人 看國家隊強壯力量 看風花雪月如期飄零/看老樹新枝深處窗外 成為世界風景”,這種傳承與向著更好發(fā)展的希望,正是生命血脈的偉大?!锻A羧臁穭t是母親視角下的守望與呵護,“停留三天 然后放棄/不論定格成風還是一尊雕像/母親的方向永遠是為你保留/石頭或者大豆會這樣走完一生/默默無聞 清清白白/一臉滄桑 渾身是膽”,母親的血色溶進生命底色里,給我們生的勇氣和力量,堅定地走下去。
生命長度有起點,找得到根系,但卻還遠遠未到達終點。這是一趟未知長度的行旅,還有許多豐富的生命體驗需要由自己完成,并在其中體驗欣悅與暢達,或者穆旦式的“豐富,與豐富的痛苦”。
在找到自己的原初的生命之根系、肯定了生命存在本身之后,還需積累生命能量,以保障生存。生命能量有強弱,不過十品顯然不是一位弱者。生命強度的自我建設,始于享受生命亮處沿途的美景,也要頂住命運暗處潛藏的棘刺。一如“世界以痛吻我,仍要報之以歌”?!锻A羧臁房虒懥擞赡苊鎸Φ目耧L驟雨,用盡氣力頂住傷痛的人的狀態(tài)——“大風吹的猛士/滿面紅光 大汗淋漓”。不過在傷痛里,我們也有愛的能量,能讓我們在短暫停留后,正視傷痛,走完一生。這種對疼痛的忍耐養(yǎng)成了一種“猛士之姿”,動力之源來自愛的堅忍。母親與大地在比喻的修辭里常是同構的,“母親這一片土地的承諾”,諾在守望。而“我”便是那“種下的大豆”,在母親遼闊肩胸的溫暖下成長,“即刻發(fā)芽”。盡管母親終將離去,但她已經(jīng)用愛灌溉了“我”,教會“我”用愛抵御疼痛,“我”也成長為一個清白勇敢的人,這正是愛的力量。豆的生命力還在于雖然是植物,卻有著如石頭般剛強的骨頭,這種骨頭便是“骨氣”的所在。十品在《影子》里寫到:“影子松散卻不能模仿 影子/有骨氣有正氣有人氣 氣場凝聚”,影子就是主體的象征物,直接映射著主體堅韌的品質。甚而影子也并不是只能存在于陰影和黑暗中,在十品的想象中,他的影子“在一個不經(jīng)意的早晨/影子就站在你的身旁/一臉風霜 一臉陽光”,影子即如本人,清晰明亮,宣示著生命的強力形象。
在十品的閱讀史中,曾多次提到尼加拉瓜詩人魯文·達里奧,其詩寫姿態(tài)強健,豪邁而有力。十品受其影響,風格上也有所浸染。達里奧的《希望之歌》痛斥那些丑惡的、給人類帶來苦難的罪行,要求以希望之心救贖這一切。《重讀達里奧的<希望之歌>》似向其致敬,也共勉于相似的希望之勇氣。面對現(xiàn)實的絕望圖景,真正的勇者仍是抱著希望的。勇氣,是一種把握人生的積極態(tài)度,也是詩人選擇的對抗創(chuàng)痛的生存方式。而希望本身則即是一種直面生存壓力的勇氣?!吨刈x達里奧的<希望之歌>》在召喚棘荊,“我已分不清多少次呼喚棘荊”,正是因為詩人不憚于面對苦難和困境,唯有面對,心懷希望,才成其為“勇敢者”。詩里閃爍著諸多狀若絕境的生存場景:被蹂躪踐踏的日子、枯萎的黑暗影子、定格的列車、大雪封門之刻、被強盜占領的大海與沙漠,這些圖景都有姣好的修辭,像花一樣的,陽光下的,能飛越大峽谷的,大雪、大海與沙漠,也都是壯麗之景。塵土飛揚的小路,卻也許是唯一的突破之徑。但這就是希望的所在,于是他說,“過來吧 我生命中的另一部分在唯唯諾諾/可是 終于躲不過去的一生還得站起來”,這站起來的勇氣,恰是來自十品自身的“生命中的那一閃光榮”。詩中引用達里奧的詩句“我的心將是你香爐上的火光”作結,也把詩眼暗藏其中。這一點心跡心如火光微明,前路晦暗之時,并非無路可走,跟隨內心的感召,調動自身內蘊的希望之力,就能給困境中的人以生存的力量,引向出路。希望之心如火光明亮,其奧義仿佛我們常常說起的魯迅那句“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魯迅《熱風·隨感錄三十九至四十三》)這希望之光,為十品的詩歌精神打上了堅毅的勇敢者底色。
此外,十品還將日常生活經(jīng)驗內化加深,將生活場景經(jīng)驗化,面向生活基本形態(tài)進行深入的思考探尋,擴大生存經(jīng)驗的容量,掘厚生命的感知力量。蘇珊·朗格說:“詩人務求創(chuàng)造‘經(jīng)驗’的外觀,感受和記憶的事件的外貌,并把它們組織起來,于是它們形成了一種純粹而完全的經(jīng)驗的現(xiàn)實,一個虛幻生活的片斷”(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十品也是如此,他把自己抽離出來,更像一位清醒的旁觀者,用洞若觀火的感知力和最純粹的語言去描述我們日常經(jīng)歷的最普通的生活,越過了當下存在著的生活場景,卻由此點破那些我們切身體驗過卻往往忽略的生活景觀。如《鏡子》:“誰說鏡子沒有想法/他把最丑的一面呈現(xiàn)出來/為的是將最美的一頁收藏”,照鏡這一動作我們每天都要做,但詩人卻在其中照出了美的感悟和積極的心態(tài)。詩人之眼總是與我們落在同一處,卻以詩人之舌訴出不同的言語。
《地鐵》據(jù)詩人自陳,是以地鐵為對象所寫的一首直觀感受詩,手法借鑒自印象派。這很容易讓我們聯(lián)想到龐德那首《在地鐵站》:“人群中這些面孔幽靈一般顯現(xiàn);/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杜運燮譯)地鐵這個意象,在現(xiàn)代社會如此平凡常見,僅僅只是我們生活出行的一個側影,卻在兩位詩人的筆下幡然一變,成為詩歌的意象主角,從個人生活的某一瞬間中召喚出了令人驚懼的生命經(jīng)驗。龐德認為,“一個意象是在一剎那時間里呈現(xiàn)理智和情感的復合物的東西。”(龐德《意象主義者的幾個“不”》)由詩歌空間所召喚出的地鐵意象已非生活本身的地鐵,它兼具理智與情感的復雜經(jīng)驗,自由地構建了一首詩歌的結構,創(chuàng)造出我們悚然不覺的新的幻象。十品此詩所提供的經(jīng)驗,比龐德發(fā)覺的人影幢幢的那一瞬間還要更豐富一些,是人生橫截面上一個生活片段的截取。對于這首充滿想象空間的知覺之詩,我與十品本人交換過意見。事實上,對于這個片段截取的理解,充滿的“誤讀”的彈性可能,詩人的知覺力似乎也向讀者發(fā)生轉移,構建著屬于更多生命體的不同的地鐵幻象。十品提供的印象內容是,“你從我的腳下拿走了眼睛/隆隆的聲音還是從地下傳來”,即換乘地鐵時,指路牌被意象為“眼睛”而發(fā)生的位置變動。而農(nóng)民工們大包小包地乘坐地鐵,同時也是地鐵的乘坐者,正是“一群匆匆上班的人”。而我們到達新的城市,也往往是在地鐵上聯(lián)系去處的。在他的筆下,地鐵是一個發(fā)生事件的空間集合,也是絕對的主角。而我生產(chǎn)的新的地鐵幻象里,地鐵卻是一個背景性的存在,主體仍是詩人自己:微笑和眼睛,其實都是一種“看透”的行為喻指,地鐵里的人都是匆忙的,碌于完成生活指令,其實沒有時間真正去審視自己的生活,所以無法辨清生活的真相,才有“不知真相的人 東倒西歪”和被“拿走了眼睛”。他們雖然腳踏實地,看起來是“抓一把堅硬的泥土”,實際上是虛浮的,沒法真正看清自己的生活。而“我”雖然坐在這樣一群地鐵人中間,但有截然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唯有“我”認真審視自己的生活、并且走到地面上。從地鐵下的空間轉移到地面上對地鐵微笑的描述,正是一種領悟:靈光一現(xiàn)的覺察,不亞于一次生活的頓悟。
當然,文本本身提供了解讀空間,詩人也故意創(chuàng)造著這種誤讀空間供讀者發(fā)揮自己的印象與想象。這種知覺的傳遞交流、文本空間的增殖都豐富著這首詩的內涵。這首詩更像一個敞開的意義空間,不斷積累著新的生命經(jīng)驗。甚而作為讀者,我們也能從中汲取能量,豐富自身的生命體驗。
無論是愛、希望的勇氣還是知覺的敏銳,都離不開對生命本身的關切。對生活的熱愛積淀豐養(yǎng)著詩歌生命,令十品生命底色愈強,也令他的詩歌質地愈加豐厚。
我一開始就提到“真誠”“誠懇”等詞匯,意在點明,這是十品十分重要的詩歌品格。并且,他也是用同樣的尺度衡量作詩與做人:“我堅信:我的詩歌一定是美的享受。我還堅信,一生追求善良,追求自由,追求個性生存和夢想的人,哪怕他不會寫詩,他也會是一首好詩。為人,為詩,總是我們看待詩歌的標準。我們不能脫離地球,也無法脫離在這個世界中的各種社會屬性。我們的詩歌更是這樣。”(十品《追求水晶般純色的心靈》)正是他信任著與他人無法切斷的聯(lián)系,堅持著對社會公眾事務的關注,個體命運終于和更大的部分聯(lián)合起來。在十品的詩歌里,小我的內在挖掘與大我的外在追求廣延著生命空間,也使詩歌表達的氣象更顯宏闊。
當把個人的生命觸覺延伸至身外,十品便開啟了對身外之人充滿溫情的注視之眼。這雙眼出現(xiàn)在《窗口》里,出現(xiàn)在《地鐵》里,他一邊冷靜地審視著自己的生活,也同時給予他人的生活以關懷。在《窗口》中,這是一雙守護之眼,“膽小的靈魂/渴望強大的肉體保護 透過眼睛/看到世界很不清澈 必須/打開任意個窗口 擦凈每一塊玻璃”,十品看透了世界,看到了世界的不清澈,卻選擇做一個自覺的守護者,為膽小的靈魂擦凈每一塊玻璃。在十品的詩里,我們可析出的詩人形象正像羅曼·羅蘭所說的那樣:“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驅逐異族后,剛強如樹的靈魂終于迎來微笑。幸運的是,這樣的守護者并非獨木,而是一片森林。他們看透萬物,依然守護;擔當一切,依然前行。“好大一片森林”是被守護者們“無盡的幸福”。
在《地鐵》中,十品的眼睛又變?yōu)橐浑p觀察之眼,他從生活經(jīng)驗發(fā)出透視,事實上勾連起了社會關懷和同理心。地鐵是我們經(jīng)常乘坐的交通工具,我們對它熟視無睹到似乎它只剩下交通屬性。而這個詩意形象在詩中的呈現(xiàn),卻產(chǎn)生了某種陌生感,讓我們發(fā)現(xiàn)了人的存在——地鐵也是由人建設的,而建設者也正坐在車廂里頭,成為乘客。地鐵行人的影影幢幢正如重影的花瓣,清晰地映出十品眼中了“人”的影子,體現(xiàn)著他對人的關切。而他并不是近來才有,2011年,十品也曾寫過一首《靈魂出沒》,同樣把觀察之眼投在車廂里的人身上。車廂像是一個人文景觀,人的千姿百態(tài)在其中自由地舒展,讓詩人忍不住去想象他們的此刻和彼刻的生活:“第一節(jié)車廂的最后部分/帶著各種氣味的各種人/以靜態(tài)的方式做著自己的事/老的老 小的小 男的男 女的女/陌生的環(huán)境里相視著/然后走動著 旁若無人地/吃著自己的東西/抽著自己的煙//鏡頭翻轉 黑白顛倒/靈魂都流了出來 部分男女長幼/依然相對無言 流動的更飄忽/更靜態(tài) 更無規(guī)律/靈魂們沒有惡意地交融在一起/直到天黑后散去”。我相信詩人是帶著微笑在觀察,并且享受著自己和他們共同相處的寧靜時光。
個人生命的寬廣,不僅在于建立與他人、與社會的聯(lián)系,關懷個人、他人生命,十品還以個人的承擔與允諾,號召著社會責任與良知。這種更大的主張與堅持,往往稱呼為“擔當”?!读芽p》為國之興亡流淚,“一片甲骨上的裂縫告訴你/國之興亡 一句讖語石破天驚/裂縫在開始處流血/裂縫至今還在流淚”,其中已自然流露出十品的情懷所在。而《挺起左胸》一詩假想了一個戰(zhàn)斗情境,我們從中更能直觀讀到十品的責任擔當并他的英雄主義理想:“無槍的士兵 提著燈籠/出現(xiàn)在羊群面前/我挺起左胸 鮮血涌出/再也止不住良心的流淌”。左胸正是心臟的位置,象征著一個人的生命所在。當斗爭來臨,“我”愿意挺起左胸,替“羊群”們擋下罪惡的尖刀和不講公道和正義的惡狗。“羊群”正是“膽小的靈魂”及需要保護者的譬喻,“惡狗”一如《窗口》中的“異族”。這是顯而易見的對立的兩方,若發(fā)起沖突則必有死傷。詩人“我”即是“無槍的士兵”,沒有武器,提著燈籠就像提著肝膽之心。盡管沒有武器,憑著一顆心也仍要勇敢沖上前守護,這是詩人的良知,也是擔當。盡管這種擔當,似乎顯現(xiàn)著悲劇英雄的命運。細究用詞,士兵是一個隊伍里的一員,是一片森林。而指一個人,則是“戰(zhàn)士”。對于戰(zhàn)士而言,持有武器才能更好地戰(zhàn)斗。而武器已經(jīng)失去,戰(zhàn)士有的只有自己的肉體和靈魂,仍要為保護別人去掏出心臟肉搏,將肉體與靈魂一并犧牲奉獻。止不住良心的流淌,會有人看見嗎?“沒有人看見你的流血”,而仍然要流。這是戰(zhàn)士的自我選擇與犧牲,唯有以莫大的勇氣堅定的行動、戰(zhàn)斗,才是真正的戰(zhàn)士。戰(zhàn)士獨自承擔永恒的暗夜之傷,把良心澆筑在自己和這片土地身上,為幸存者染紅一片天空?!缎攀埂芬舱故局嗤漠嬅妫?ldquo;信使驅趕著大象走在一幅畫中/所有的天空都是背景/所有的風都吹向黑暗”。而有時,自己身上也有罪惡要滌蕩,這罪惡從世道沾染而來,若要清白奉獻,還得豁出自己的手去,如《陌生的手》:“就打算給一個徹底的了斷/看著自己將要離開的手/突然覺得好陌生呀 怎么/這么多年的生死相依 還不如/這罪惡的世道/使自己不得不放棄/自己這雙陌生的手”。白描的語言中露出寒氣來,風霜與擔當也同樣在詩句中露出。
十品曾稱自己是一個“詩歌理想主義者”,他對于好詩標準的認定是:“我所期望的好詩是那種有理想有擔當有個性的詩歌,既有家國情懷,又有兒女情長,擲地有聲,形象豐滿,審美愉悅,聯(lián)想共鳴??梢栽诘谝桓杏X中就能獲得超然脫俗的氣息和力量,再讀時依然有揮之不去的特有的濃香和純度”。(十品《詩歌的理想主義者如是說》)《塤的故鄉(xiāng)》確實也如此詮釋著他自定的標準?!秹_的故鄉(xiāng)》里那只“在春天生根發(fā)芽”的塤,一路走過六千年,眼看著一代代的靈魂遠去,最終“故鄉(xiāng)無故人”。盡管帶著個人印記的感傷痕跡,十品同時也已經(jīng)超然了個體的命運。塤作為一個文化的象征物,達到了一個國家、一個文明的高度。也可以說,個人命運和家國命運也是相系和同源的,一面感受失去的疼痛,一面感受將來的希望。這首詩也正可以體現(xiàn)十品精神上的持守,他并沒有沉湎于傷痛,在傷痛中久久留步,而是依然堅定地向前走去,向前擁抱新的希望:“塤的故鄉(xiāng)無故人 塤的故鄉(xiāng)/換了時空 換了天地 換了人間/有更多的親人和后人”。這些“更多的親人和后人”正是一個文化系統(tǒng)內在的傳承,也是希望的所在。
十品曾經(jīng)如此自述他的詩歌追求:“一個有為的詩人總是會把自己的命運與一個時代的緊緊連在一起。”(十品《一個時代跳動的脈搏》)這樣的理解與追求,和他的道德理念、責任擔當是休戚相關的。他的寫作,自愿承擔著個人命運,也承擔著來自他人、時代、家國落在他肩頭的壓力。如此自覺的承擔和廣闊的關懷,無疑延伸著他詩歌的生命廣度,也擠壓著他的生命。同時,就像“無槍的士兵”一般,他是不愿分割、且自覺承擔寫作的擠壓力量的。里爾克說詩是經(jīng)驗,意指詩需要生命深廣的體驗與參與。應該說,所有使用內心力量去寫作的詩人,都是蘸取著生命的血色汁液的。寫作,必須遭遇也必須面對現(xiàn)實與精神對內心的擠壓,遭遇肉體與靈魂的陣痛,甚至于主動去承擔他人的苦難。唯有如數(shù)領受這樣的命運,才能在此一途有所謂抗爭,并有可能博得更有質量與意義的生存體驗。由是,生命的廣度與生命的強度并存,并召喚著生命的厚度。
在欣然相逢種種遭際、壯大自己的生命脈搏之后,生命更不能蒙昧地生活著,還需要對自我存在進行一種確認,否則,漫溢的虛無感會將人淹沒,墮入無盡的空虛之中。十品既有對生命發(fā)端的深刻體悟,也有對存在狀態(tài)的自覺發(fā)現(xiàn)?!洞翱凇烽_頭兩句就探討了靈與肉的關系問題,“靈魂完整的肉體 只能在/肉體中發(fā)現(xiàn)存在”。這一發(fā)現(xiàn),是對生命存在的智性洞察和自我肯定。自覺的生存意識由此顯豁可見。肉身自然會面臨消亡,其又是生命的載體,因而承載著兩種狀態(tài)——發(fā)現(xiàn)存在的背后,隱而不露的是“不在”。其存續(xù)狀態(tài),標定著生命的長度,也就意味著生命的有限性,又產(chǎn)生了死亡意識。有生就有死,死亡是生命體無法逃避的必然命運。甚至不必等到最終直面的一刻,死亡意識已經(jīng)嵌入到我們的生命中——或令人驚懼,或反而因意識到死亡的存在,更加確證生的意義。這種意識,產(chǎn)生對生命極限的頓悟之思,并由此得到釋然。
十品喜歡的兩位詩人魯文·達里奧和巴勃羅·聶魯達都有對死亡的深切思考:魯文·達里奧的《命中注定》一詩描述了生命的惶惑不安:“樹木是幸福的,因為他幾乎沒有知覺,/頑石全然沒有知覺,它就更加幸福,/沒有比清醒更大的悲哀,/沒有比活著更深的痛苦。//存在,又渾然不覺,毫無目的,/對過去的后怕,對未來的恐懼……/明天的死亡,生活、陰影以及/既不了解也不懷疑的東西//這一切都會使人不寒而栗,/還有那用活生生的手臂誘人的肉體,/用隨葬的花束等候的墓地。/我們不知從何處來/也不知向何處去……!”巴勃羅·聶魯達晚年所作的《疑問集》,也曾多次發(fā)出對死亡的問詢:“然而你可知道死亡來自何處,/來自上方,還是底下?”“死亡的成分是不存在 還是危險物質?”“死亡到最后不是/一個無盡的廚房嗎?”如若缺乏對死亡的察知,則生命經(jīng)驗也是不整全的。一個好的詩人,對死亡的察知也是精微而深刻的。十品同這些詩人前輩一樣,有對死亡的自覺思考,增添了更為深厚的生命體驗。
十品自覺的生存意志和死亡意識是互相激發(fā)著的。他一方面以對生命的敏銳洞察發(fā)現(xiàn)著存在,并且通過對自我和他人生活的熱情參與召喚著生命存在的本身意義;一方面,也由對死亡的切近思考反顧生存。《與天葬臺》《螞蟻死亡》二首便是直接書寫死亡,回應生命里無法回避的生死困惑,從而和解生與死的矛盾狀態(tài)。
《與天葬臺》由十品對生命之死的直接感悟落成。這首詩里的許多用詞,都厚重而壓抑,第一句“是鷲的巨大翅膀 無聲地掠過”就給人以一種壓迫恐怖感,似乎在鷲的翅膀的遮蔽下,“天就陰沉的不醒”。在天葬臺,連陽光也離開,一種陰沉的視覺氛圍迫使人難以喘息,天地凝固間鷲血紅的眼睛仍在虎視眈眈,下一秒似乎就要生啖骨肉。這個場景之下,“只有一個人/跪在原地不動 雕塑一般/與上天獨語 與大地獨語”,不難想象,這個溝通天地的人的靈魂已經(jīng)離開,他的肉身停留在原地,是用死亡的力量在溝通天地的。蒼茫背景下天葬的死亡場景,壯麗而莊嚴。葬,與生恰恰相反,往往意味著肉身的消亡,是生命的終點。天葬,則是少數(shù)民族喪葬文化,在生命結束之時,把生命放回自然中,讓肉身重新進入自然循環(huán)。死亡未必是結束,反而也是新的生命的開始。看似殘酷,實際上依然是對死亡的尊重,也意味著對生命的虔敬與理解。史鐵生寫,“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天葬之儀就像是對這個節(jié)日的盛大迎接。死亡,是對于生命的回答,活過,燦爛過,甚至于死后還能更加恢弘偉大,承接更為厚重的生命力量,使旁觀者感到震撼。
在《螞蟻死亡》里,十品則觀察到螞蟻的死亡,這雖是寧靜而窒息的,但也是轟烈的、壯烈的。“螞蟻們明知上前就是死亡/可沒有一個退卻 勇往直前 毫不畏懼”,哪怕“死亡就是死亡 死亡了就不可重生”。螞蟻們黑壓壓地走向犧牲,似乎充滿了向死的激情去直面死亡,但這種犧牲,實際上才是對生命的敬重。唯有敬重,才寧愿犧牲,以自我的承擔換取整個族群的命運延續(xù)。蒂利希說,“現(xiàn)代關于靈魂不朽的說法描述是不斷地參與到創(chuàng)造活動之中,世界和時間都沒有盡頭。這不是個體在上帝之中得到永久棲息,而是個體為宇宙的原動力作出自己永無休止的貢獻,正是這原動力賦予他面對死亡的勇氣。”(保羅·蒂利?!洞嬖诘挠職狻罚┪浵伒乃劳?,就是這樣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死亡,給予死亡以生命的意義。在這里,十品是肯定螞蟻的死亡的。因為肯定這樣的死亡,恰恰是肯定生命的價值。無獨有偶,顧城曾有這樣一個句子,也將螞蟻和人作比:“人可生如蟻而美如神”。人如微蟻,勞碌,犧牲,但充滿一種性靈之力,從而超越生命的極限,用肉身書寫存在的價值。亦如《花開》:“活著就是花開/死了就是花謝”。
由死亡的方向看待生命,十品看到了死亡對于存在的新的意義,對現(xiàn)實生活是報以一種更為積極主動的體認的。這是一種海德格爾式的“相似而生”的勇敢氣質:“海德格爾在對死亡這種人生極端狀態(tài)的分析中向人揭示出的正是人的自由,選擇的自由或者說存在的自主性。海德格爾把這種由死亡返顧生命、更積極主動地投身到現(xiàn)存在的人生態(tài)度,稱之為‘先行到死’或‘本真的為死而在’”。(解志熙《生的執(zhí)著》)《守夜》里,斯人已去,活著的人守著他們的故事,更創(chuàng)造著新的故事,銘記故人,也帶著故人的印痕走向前路。十品寫給父親的《你聽·我說》,也是感懷著生命,同時選擇擔負生命的責任。死亡從此不再需要恐懼與游移逃避,對死亡的疑問從而變?yōu)轫灀P生命、發(fā)展生命的肯定句。對生的執(zhí)著和活的肯定,正形成一種向死而生的勇氣,挖掘死亡可能擁有的力量反饋給現(xiàn)世生活,從而詩人可以超越肉體的桎梏,形成自我的精神擢升。甚至,如他在《等待一場雨》表述的那樣:“在你見到我之前 一定會站在門口/或者窗邊 我希望看到雨和你雨中的/展翅高飛的樣子”。這顯然是以“雨”喻“死”,寫出了一種超越死亡且詩化死亡的人生態(tài)度。
這種對生命極限的認知,同樣把握著十品的生命態(tài)度:熱愛且純凈,勇敢而堅毅。在對死亡的書寫里,我們可以感受到十品詩歌本質潔來還潔去的純真信仰。死亡不意味著恐怖,甚至帶著一種崇高的歡愉。他不回避死亡與豐盛的痛苦,同時也享受著創(chuàng)作與生命雙重豐腴的激情。從最初的生到最后的死,生活、生存的音調在生命中回旋,這是他存在的勇氣證明之聲與自我高昂熱烈的肯定之聲,也讓我們聽到透明干凈的來自靈魂深處的吶喊——熱愛生命。
十品這部以《坑底山》為題的組詩體量甚大,出發(fā)點是個體的生命之詩,又成其為新時代的“生命與希望之詩”。在其中一以貫之的正是其“生命、生存、生活”的指歸。這不僅是一個較為完整的寫作風貌樣本,也建構著一個立體的人。他充滿道德感與責任感,滿懷傷痛,卻有著更多的愛,堅持,希望,勇氣,擔當……詩緣情與詩言志恰切地粘合在一起,情緒體驗豐富而鮮明。在十品的詩寫里,我們可以看到,如果說生命的長度是不可更改的,但十品卻把生命內部的韌勁主動地抻長了,積極地擴充了生命的強度、廣度與厚度。他對于生命的理解是勇者式的,志愿做一位大汗淋漓的猛士,生命當然疼痛,卻要頂住疼痛、忍受疼痛。就如螞蟻走向死亡一般,勇敢地以生證道,穿越荊棘,去看到希望的所在。
十品曾在《詩歌的神秘與神圣》一文中,以駱駝隊尋找圣燈的過程暗喻“詩人之旅”,追求詩歌永恒的圣燈。事實上,寫作毋寧是一次朝向自己心靈的朝圣,希求一種永恒性,也有寫作毅力與心性的苦修。在寫作中,生命力量個性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十品曾說,“詩是從生命本身理解生命”(十品《神性寫作:向度·尺度·態(tài)度》)。十品的詩歌,穿過了相當長度的時間河流,依然像一株蓬勃的、旺盛的植物,卻有著堅硬如石的質地。詩河奔流,壯而不息。他以明亮的生命姿態(tài),點亮著充滿生命激情的詩語,以不熄的熱情緊緊擁抱著自己一個人的詩歌天空。生命如詩亦如水,我們可從詩中感受到十品生命本真姿態(tài)詩意的潮涌。
萬物生
萬物 生而有夢 生而有水
萬物 走過我們門前
留下微笑 定格一萬年
萬物倔強地破殼而出
五個手指一個一個的打開
吐出濁氣 看天空倒懸
看山石滾動 看惡鳥橫行
從一片嫩芽開始
從一珠淚滴開始
穿過霧靄就是黎明
靜靜地展開四肢 露出面容
綠色 或者紅色
萬物生機勃勃
睜開眼睛 看透世界
濕潤的土地
我常常夢見你
你沒有笑容 臉一直很平靜
夏天的雨水布滿了童年的記憶
你的手十指芊芊 你的眼穿越黑洞
你躺著的那片土地
一直是界碑站實的地方
我常常夢見你
你帶有心跳的體溫依然還在
你沒有喊出的聲音依然很響
綿綿不絕的山嶺延伸著祖先的血脈
即使海洋中的沙礁
也不會輕易丟掉 我那浸過
淚水的濕潤的土地
2018.10.1.
陌生的手
本來對自己的手是再熟悉不過的了
從小到大 手從不離身
從穿衣吃飯 從寫字勞動
從自己能用手的那天開始
手做的任何事都是有理的
都是必須的 都是心照不宣的
直到有一天 手似乎離開了自己
手做的事完全不是自己的意志
手偷東西 竟然偷了手表
手摸東西 也敢摸人屁股
手跟人打架 拿起的是板磚
手數(shù)錢付款 故意少數(shù)一張
手不斷生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是非
手也從無悔意地曲解善意
直到走投無路
就打算給一個徹底的了斷
看著自己將要離開的手
突然覺得好陌生呀 怎么
這么多年的生死相依 還不如
這罪惡的世道
使自己不得不放棄
自己這雙陌生的手
2018.9.30
停留三天
停留三天的相思
就像沒有細纜的遠航船
暫停 或者永遠 就在愛的瞬間
三天是三年的濃縮 也是三十年
母親這一片土地的承諾
種下的大豆 即時發(fā)芽
青枝綠葉 走向森林
那里有鳥鳴神和更高的陽光
還有數(shù)不清的生命爭奇斗艷
第一天睜開眼睛 第二天張開翅膀
第三天塵土揚起 看風云
進入歷史的屏風
大豆的骨頭堅硬如石
碰破皮膚 滲出鮮血 母親用手捂住
天明的時候 陽光從枝葉的縫中
窺視臨產(chǎn)的秘密 大風吹來
沒有隱私 大風吹的猛士
滿面紅光 大汗淋漓
正如那枚掛在天空中的月牙
是相思結的果實 卻在用毒藥解脫
大把的頭發(fā)跌落至懸崖下
沒有停留就沒有被沖走 空空的
連一句遺囑都沒有留下
只聽見遙遠的呼喚 在北方 在南方
停留三天 然后放棄
不論定格成風還是一尊雕像
母親的方向永遠是為你保留
石頭或者大豆會這樣走完一生
默默無聞 清清白白
一臉滄桑 渾身是膽
挺起左胸
面對罪惡的尖刀
我挺起左胸 我把心臟
勇敢的擋在前面
惡狗從不講公道和正義
割下腿上的一塊肉就行像切一塊蛋糕
沒有人看見你的流血 還是流的白銀
沒有人認為王土與我有什么關系
沒有大炮打不開的門
沒有牙齒撕不開的皮
當天空紅霞滿天的時候
無槍的士兵 提著燈籠
出現(xiàn)在羊群面前
我挺起左胸 鮮血涌出
再也止不住良心的流淌
坑底山
我很早就想到了 某一天
我站在坑底山上 看著高高的
坑底 仿佛被踩在腳下的
不是山頂 而是很低的坑底
由遠而近的壓過來
三十年前的灰禿禿的故事
十年前豐茂的山林和棘荊
像飛鳥一樣一圈一圈地
飛過腳下 不能忘記
那雙遠去的目光
坑底山不在坑底
坑底山只在心里
坑底山跟著地圖的一條虛線
深深地埋在大海的邊緣
影子
影子說走就走了
影子毫無顧忌地吻過主人
便離他而去 陽光下看不到影子
水中也沒有影子 言談話語中
多少無名的影子失去家園
背井離鄉(xiāng) 浪跡天涯
有的已消失的無影無蹤
影子說了:不混出樣子
我決不回來見你 影子還說
天涯何處無芳草
影子松散卻不能模仿 影子
有骨氣有正氣有人氣 氣場凝聚
影子消失了還會出現(xiàn) 或許
在一個不經(jīng)意的早晨
影子就站在你的身旁
一臉風霜 一臉陽光
2018.3.6 .
與天葬臺
是鷲的巨大翅膀 無聲地掠過
天就陰沉的不醒 天葬臺上
躺著的故事征服過許多人
陽光來過又走了 獅子來過
也走了 歌聲來過也走了
黑色的石頭上停著鷲們
血紅的眼睛 只有一個人
跪在原地不動 雕塑一般
與上天獨語 與大地獨語
陰沉的天地間似乎凝固了
白色的雪山只是背景
書寫著每一天的時光
突然一聲吶喊 將寧靜撕裂
從天葬臺一角飛上天空
鷲一般的翅膀 越飛越遠
越飛越高
重讀達里奧的《希望之歌》
過來吧 我生命中的那一閃光榮
像花一樣被蹂躪被踐踏的日子已經(jīng)過去
陽光下黑暗的影子正在枯萎
飛躍大峽谷的“和諧號”定格了一年的圖畫
只有病重的歌唱家還在堅持晨課
我已分不清多少次呼喚棘荊
多少次將手放在心跳的路上
大雪封門的時候 一群勇敢者依然走在路上
達里奧緊緊抓住上帝的衣角
從大海邊到沙漠深處 都被黑暗染紅
都被強盜占領 小路是唯一的通道
小路上塵土飛揚 沒有遮擋的紅旗飄揚著
過來吧 我生命中的另一部分在唯唯諾諾
可是 終于躲不過去的一生還得站起來
春光偏西之后 就可能是秋水漣漣
“我的心將是你香爐上的火光”*
花開
活著就是花開
死了就是花謝
在回家的路上 我失迷于
一曲高山流水 我這是
花開 還是花謝
我的眼睛一直關注的是
那座委屈的城市
突然的春天 被偶然的冬天籠罩
出城與入城 讓我選擇
我被抽的空空
我被細雨打濕
為了尊嚴 為了不眠的夜晚
走在回家的路上
走在長廊的盡頭
陌生的不再陌生
只見花開 不見花謝
2021.3.9.
螞蟻死亡
螞蟻的死亡寧靜而窒息
螞蟻的死亡轟轟烈烈
黑壓壓的一片 黑壓壓的尸體
螞蟻們明知上前就是死亡
可沒有一個退卻 勇往直前 毫不畏懼
死亡就是死亡 死亡了就不可重生
唯一的一次生命被隨意的丟棄了
黑壓壓的一片又覆蓋著黑壓壓的一片
壯觀 壯烈 壯士向前 壯懷激烈
數(shù)萬計 數(shù)億計的螞蟻仍然向前
不用吶喊也不用語言交流
螞蟻視死如歸地向前
螞蟻默默無聞地向前
螞蟻無怨無悔地向前
螞蟻的死亡感天動地
螞蟻的死亡寧靜而窒息
十品 本名葉江閩。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寫作三十余年,發(fā)表作品約500余萬字。有詩作被譯成英文交流到國外。作品入選《中國新詩年鑒》《中國散文詩九十年》《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2010年詩歌卷》《江蘇百年新詩選》等80多種作品選本。出版詩文集有《熱愛生命》《十品詩選》《一個人擁抱天空》《光芒涌出》《蝴蝶飛起》《世紀悲歌》《穿過時間的河流》等11種,詩歌文論集《且看菊花開放》。曾獲第三屆“野草杯”全國青年文學大獎賽詩歌一等獎、中國第二屆地域詩歌評論獎、“詩神杯”全國新詩大獎賽一等獎及“十佳詩人”稱號。
十品這組詩歌近作,取其中一首《坑底山》的標題為總題。組詩數(shù)量足有十九首,給我的第一感受卻是“簡單”。這里的簡單,是簡樸的意思,意味著詩句本身擁有一種返璞歸真的簡潔力量(這與他早年追求形式上的繁復已經(jīng)拉開了距離)。這種力量來自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是很驚人的,在叩問寫作者的心靈之際,也在讀者這里產(chǎn)生了振聾發(fā)聵的拷問。詩歌的質素純潔而單純,生命力卻可以更加蓬勃地涌動。用此前訪談中十品自己的話說,就是“簡單的詩句里包含了更多的精神價值的元素,還有就是一些審美經(jīng)驗的延伸。”(十品《詩歌的理想主義者如是說》)同時,如其所言,“詩人在許多時候只是流水的一部分,水一樣地流動,在變化中仍會保持自己適應生存的形態(tài)。然后,還要跳出流水,觀察流水,思考流水。詩人們在很復雜的過程中,仍保持著簡單的思維方式,仍保留著真誠的處事態(tài)度,仍保持著濃烈的情感行為,詩人的各種個性無不在他們作品中得到完美的體現(xiàn)。正如一位大詩人說的那樣:‘詩人是一個民族’。”(十品《詩歌的原創(chuàng)性的堅持與審美性的超越》)這些簡單而豐富的詩句像流水一樣赤誠,呈現(xiàn)給我們的正是生命的激情。十品已經(jīng)是個十足的老詩人,他在近作里展現(xiàn)的依然是一個理想者的姿態(tài),依然“莽撞”,有闖勁,有狠勁,干脆而決絕。同時,他依然有著纖細的神經(jīng)觸覺,豐富而誠懇。
十品這組十九首的詩歌近作,已經(jīng)提供了一個具有全面風貌的當下寫作樣本。我相信他將《萬物生》放在第一首,而把《螞蟻死亡》放在最后,是有意為之的。由《萬物生》的“生”開始,到《螞蟻死亡》的“死”結束,從生到死,宛如一個生命體的小循環(huán),也正昭示著生命的自然發(fā)展過程,生命力便在其中綿延流轉。在其中,生命感受也是起伏跌宕的,有傷痛有曲折,有歡欣有順遂。這些在十品的詩中,皆有表達,他自然而坦誠地寫出了他的生命感受之詩。其中還有《信使》《陌生的手》《名花有主》《停留三天》《挺起左胸》《等待一場雨》《鏡子》《影子》《裂縫》等,都與生命意識、人生命運有關。蘇珊·朗格曾言,“藝術是人類情感符號的創(chuàng)造”(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詩歌作為藝術的一種,呈現(xiàn)了經(jīng)驗的感性的符號,為人類提供著進行生命內在情感體驗交流的可能,因此,源于生命的情感體驗刻錄于詩歌表達中,這種生命經(jīng)驗由此變得可見可享。我們可以從任一首詩踏入詩人的生命河流,感受這個區(qū)間流水的流速,并反饋到自身,共鳴到相似的生命經(jīng)驗。但在共通的生命感受之外,更令人震動的是,十品在詩中展現(xiàn)出的強健的精神姿態(tài)。面對生命歷程里的細微波瀾甚至洶涌波濤,他都能夠用精神的堅韌與持恒去面對和抗衡,能夠用勇氣和希望去塑形自己,成就自己,還能勻出一部分,發(fā)出擔當之聲。他抱著熱切真誠的態(tài)度,始終熱情面對著自我內外的生活。
一、生命長度的生長根系
生命最本色的本真力量,內蘊于“生命體”中,也就是我們的誕生之力。生,首先就是要認識到自己的在,肯定自己的在?!度f物生》一詩的標題,已經(jīng)宣告了有一種生命力量要“破殼而出”。“萬物”即是生命之物,而“生”,同時蘊含了發(fā)端起始處;生長;新生等意思。“萬物倔強地破殼而出”并“睜開眼睛 看透世界”,這種生命力雖是初生,卻是勇者式的,不屈的,已隱隱有與世界對抗的潛力。讀這首詩時,我還想起了十品的另一首詩,年代很早,是十品1987年的作品。這首詩的詩題叫《最初》:“最初是什么/最初的太陽是巨人嘔出的一滴血/最初的草原是黃河蓄積億萬年的一口冤氣/最初的男人是女人/最初的女人是上帝/誰都想過最初嗎/最初的上帝/就是你我夢里那個最美麗的嘆息”。生命與起源,似乎是十品詩路里隱秘的一道蜿蜒至今的線索。而不屈的命運,也同樣寫于其中,從《最初》的“嘔”“冤氣”“嘆息”,到《萬物生》的“濁氣”“惡鳥橫行”甚至“看透”,詞語的屬性都很鋒利,也可以說不一定很正面。像北島《回答》一般,態(tài)度質疑而堅決,這也是十品的態(tài)度。從這些詞語的暗示里,“人”的形象自然地從萬物里鉆了出來,自然的生命轉向了作為人的生命感受。初生“從一片嫩芽開始”,又同時伴隨著“一珠淚滴”,而這正是我們誕生以后要面對的世界。生命中我們總是會遇到不平之事,恰如惡鳥與冤氣一般讓潔白染色。但面對這些,恰要不屑一顧,恰要用強大的生命能量鄙夷和看透,與污濁對峙。同時,“穿過霧靄就是黎明”,“萬物的生機勃勃”正在這些污濁之后。
對于具有社會屬性的人來說,生命不僅領受著自然的生命本身,還源于家族故鄉(xiāng)的傳承賡續(xù)。《坑底山》的詩名來自福建壽寧的一個小山村坑底——他祖輩的故鄉(xiāng),也是他無法忘記和割舍鄉(xiāng)情的地方。當他登高遠眺,又仿佛深陷坑底,酸澀與感慰的情緒反復拉扯,“不是山頂 而是很低的坑底/由遠而近的壓過來”,坑之底與山之上,構成了一種空間落差感,也豐富著情緒的表達,詩意與鄉(xiāng)情的張力便在其中盈滿。而家鄉(xiāng)之根系不僅在于一座山的落差,還在于地圖遙遠的兩端:十品祖籍壽寧,又生于江蘇沭陽。家鄉(xiāng)的呼喚也同時來自這兩個地方,如《停留三天》所寫:“只聽見遙遠的呼喚 在北方 在南方”。十品為完成父親遺愿第一次回鄉(xiāng)時,僅19歲;之后,又帶著自己的兒子回鄉(xiāng)祭拜。數(shù)十年后,當十品站在坑底的山上再次感懷,“坑底山跟著地圖的一條虛線/深深地埋在大海的邊緣”,坑底已不是夢中之鄉(xiāng),十品通過數(shù)次的問祖探親行動,重新讓自己的足跡落了回來。十品在另一首詩《坑底》中也深情地回憶著兩個家鄉(xiāng)的聯(lián)系:“青年再回來坑底時已是中年/有一支血脈在遙遠的北方”,這一條綿長的血緣之根,隨著時空的跳躍緊緊握在他自己的手上。血脈之愛浸潤在土地中無法忘懷,正如他在《濕潤的土地》中這樣寫道:“你帶有心跳的體溫依然還在/你沒有喊出的聲音依然很響/綿綿不絕的山嶺延伸著祖先的血脈/即使海洋中的沙礁/也不會輕易丟掉 我那浸過/淚水的濕潤的土地”。十品對濕潤的土地的歌詠,大有與艾青“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同調唱和的感嘆抒情。
如果說《萬物生》從自然生命體驗向個體生命轉化,進行了自我內部的生存體驗建構,是生命本身“最初”的根;《坑底山》《濕潤的土地》是“家鄉(xiāng)”之根的懇切召喚的遠方來信;那么,更加切近的血緣之根來自父親和母親的血脈傳承。十品在《你聽·我說——寫給父親》里寫:“父親在嗎 我在你停止的時候也停了一下/然后 我又邁開步子向前 到現(xiàn)在我比你多走了十年”,生命長度的起始點由父母給出,然后我們傳承下這截血緣,越走越遠,越走越好,“我這十年里 你為我的生命劃出了延長線/我在這條延長線上走著自己的舞步 彈著自己的曲譜/寫著自己的詩歌 刻著自己的印痕 騎著自己的單車/大雨過后一片清新 洗凈的天空與城市高樓相接/融化了沉郁的心情 洗濯了往事的塵埃/我一直希望你向前看 看春天的生機勃發(fā) 看子女們/長大成人 看國家隊強壯力量 看風花雪月如期飄零/看老樹新枝深處窗外 成為世界風景”,這種傳承與向著更好發(fā)展的希望,正是生命血脈的偉大?!锻A羧臁穭t是母親視角下的守望與呵護,“停留三天 然后放棄/不論定格成風還是一尊雕像/母親的方向永遠是為你保留/石頭或者大豆會這樣走完一生/默默無聞 清清白白/一臉滄桑 渾身是膽”,母親的血色溶進生命底色里,給我們生的勇氣和力量,堅定地走下去。
生命長度有起點,找得到根系,但卻還遠遠未到達終點。這是一趟未知長度的行旅,還有許多豐富的生命體驗需要由自己完成,并在其中體驗欣悅與暢達,或者穆旦式的“豐富,與豐富的痛苦”。
二、生命強度的能量積累
在找到自己的原初的生命之根系、肯定了生命存在本身之后,還需積累生命能量,以保障生存。生命能量有強弱,不過十品顯然不是一位弱者。生命強度的自我建設,始于享受生命亮處沿途的美景,也要頂住命運暗處潛藏的棘刺。一如“世界以痛吻我,仍要報之以歌”?!锻A羧臁房虒懥擞赡苊鎸Φ目耧L驟雨,用盡氣力頂住傷痛的人的狀態(tài)——“大風吹的猛士/滿面紅光 大汗淋漓”。不過在傷痛里,我們也有愛的能量,能讓我們在短暫停留后,正視傷痛,走完一生。這種對疼痛的忍耐養(yǎng)成了一種“猛士之姿”,動力之源來自愛的堅忍。母親與大地在比喻的修辭里常是同構的,“母親這一片土地的承諾”,諾在守望。而“我”便是那“種下的大豆”,在母親遼闊肩胸的溫暖下成長,“即刻發(fā)芽”。盡管母親終將離去,但她已經(jīng)用愛灌溉了“我”,教會“我”用愛抵御疼痛,“我”也成長為一個清白勇敢的人,這正是愛的力量。豆的生命力還在于雖然是植物,卻有著如石頭般剛強的骨頭,這種骨頭便是“骨氣”的所在。十品在《影子》里寫到:“影子松散卻不能模仿 影子/有骨氣有正氣有人氣 氣場凝聚”,影子就是主體的象征物,直接映射著主體堅韌的品質。甚而影子也并不是只能存在于陰影和黑暗中,在十品的想象中,他的影子“在一個不經(jīng)意的早晨/影子就站在你的身旁/一臉風霜 一臉陽光”,影子即如本人,清晰明亮,宣示著生命的強力形象。
在十品的閱讀史中,曾多次提到尼加拉瓜詩人魯文·達里奧,其詩寫姿態(tài)強健,豪邁而有力。十品受其影響,風格上也有所浸染。達里奧的《希望之歌》痛斥那些丑惡的、給人類帶來苦難的罪行,要求以希望之心救贖這一切。《重讀達里奧的<希望之歌>》似向其致敬,也共勉于相似的希望之勇氣。面對現(xiàn)實的絕望圖景,真正的勇者仍是抱著希望的。勇氣,是一種把握人生的積極態(tài)度,也是詩人選擇的對抗創(chuàng)痛的生存方式。而希望本身則即是一種直面生存壓力的勇氣?!吨刈x達里奧的<希望之歌>》在召喚棘荊,“我已分不清多少次呼喚棘荊”,正是因為詩人不憚于面對苦難和困境,唯有面對,心懷希望,才成其為“勇敢者”。詩里閃爍著諸多狀若絕境的生存場景:被蹂躪踐踏的日子、枯萎的黑暗影子、定格的列車、大雪封門之刻、被強盜占領的大海與沙漠,這些圖景都有姣好的修辭,像花一樣的,陽光下的,能飛越大峽谷的,大雪、大海與沙漠,也都是壯麗之景。塵土飛揚的小路,卻也許是唯一的突破之徑。但這就是希望的所在,于是他說,“過來吧 我生命中的另一部分在唯唯諾諾/可是 終于躲不過去的一生還得站起來”,這站起來的勇氣,恰是來自十品自身的“生命中的那一閃光榮”。詩中引用達里奧的詩句“我的心將是你香爐上的火光”作結,也把詩眼暗藏其中。這一點心跡心如火光微明,前路晦暗之時,并非無路可走,跟隨內心的感召,調動自身內蘊的希望之力,就能給困境中的人以生存的力量,引向出路。希望之心如火光明亮,其奧義仿佛我們常常說起的魯迅那句“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魯迅《熱風·隨感錄三十九至四十三》)這希望之光,為十品的詩歌精神打上了堅毅的勇敢者底色。
此外,十品還將日常生活經(jīng)驗內化加深,將生活場景經(jīng)驗化,面向生活基本形態(tài)進行深入的思考探尋,擴大生存經(jīng)驗的容量,掘厚生命的感知力量。蘇珊·朗格說:“詩人務求創(chuàng)造‘經(jīng)驗’的外觀,感受和記憶的事件的外貌,并把它們組織起來,于是它們形成了一種純粹而完全的經(jīng)驗的現(xiàn)實,一個虛幻生活的片斷”(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十品也是如此,他把自己抽離出來,更像一位清醒的旁觀者,用洞若觀火的感知力和最純粹的語言去描述我們日常經(jīng)歷的最普通的生活,越過了當下存在著的生活場景,卻由此點破那些我們切身體驗過卻往往忽略的生活景觀。如《鏡子》:“誰說鏡子沒有想法/他把最丑的一面呈現(xiàn)出來/為的是將最美的一頁收藏”,照鏡這一動作我們每天都要做,但詩人卻在其中照出了美的感悟和積極的心態(tài)。詩人之眼總是與我們落在同一處,卻以詩人之舌訴出不同的言語。
《地鐵》據(jù)詩人自陳,是以地鐵為對象所寫的一首直觀感受詩,手法借鑒自印象派。這很容易讓我們聯(lián)想到龐德那首《在地鐵站》:“人群中這些面孔幽靈一般顯現(xiàn);/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杜運燮譯)地鐵這個意象,在現(xiàn)代社會如此平凡常見,僅僅只是我們生活出行的一個側影,卻在兩位詩人的筆下幡然一變,成為詩歌的意象主角,從個人生活的某一瞬間中召喚出了令人驚懼的生命經(jīng)驗。龐德認為,“一個意象是在一剎那時間里呈現(xiàn)理智和情感的復合物的東西。”(龐德《意象主義者的幾個“不”》)由詩歌空間所召喚出的地鐵意象已非生活本身的地鐵,它兼具理智與情感的復雜經(jīng)驗,自由地構建了一首詩歌的結構,創(chuàng)造出我們悚然不覺的新的幻象。十品此詩所提供的經(jīng)驗,比龐德發(fā)覺的人影幢幢的那一瞬間還要更豐富一些,是人生橫截面上一個生活片段的截取。對于這首充滿想象空間的知覺之詩,我與十品本人交換過意見。事實上,對于這個片段截取的理解,充滿的“誤讀”的彈性可能,詩人的知覺力似乎也向讀者發(fā)生轉移,構建著屬于更多生命體的不同的地鐵幻象。十品提供的印象內容是,“你從我的腳下拿走了眼睛/隆隆的聲音還是從地下傳來”,即換乘地鐵時,指路牌被意象為“眼睛”而發(fā)生的位置變動。而農(nóng)民工們大包小包地乘坐地鐵,同時也是地鐵的乘坐者,正是“一群匆匆上班的人”。而我們到達新的城市,也往往是在地鐵上聯(lián)系去處的。在他的筆下,地鐵是一個發(fā)生事件的空間集合,也是絕對的主角。而我生產(chǎn)的新的地鐵幻象里,地鐵卻是一個背景性的存在,主體仍是詩人自己:微笑和眼睛,其實都是一種“看透”的行為喻指,地鐵里的人都是匆忙的,碌于完成生活指令,其實沒有時間真正去審視自己的生活,所以無法辨清生活的真相,才有“不知真相的人 東倒西歪”和被“拿走了眼睛”。他們雖然腳踏實地,看起來是“抓一把堅硬的泥土”,實際上是虛浮的,沒法真正看清自己的生活。而“我”雖然坐在這樣一群地鐵人中間,但有截然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唯有“我”認真審視自己的生活、并且走到地面上。從地鐵下的空間轉移到地面上對地鐵微笑的描述,正是一種領悟:靈光一現(xiàn)的覺察,不亞于一次生活的頓悟。
當然,文本本身提供了解讀空間,詩人也故意創(chuàng)造著這種誤讀空間供讀者發(fā)揮自己的印象與想象。這種知覺的傳遞交流、文本空間的增殖都豐富著這首詩的內涵。這首詩更像一個敞開的意義空間,不斷積累著新的生命經(jīng)驗。甚而作為讀者,我們也能從中汲取能量,豐富自身的生命體驗。
無論是愛、希望的勇氣還是知覺的敏銳,都離不開對生命本身的關切。對生活的熱愛積淀豐養(yǎng)著詩歌生命,令十品生命底色愈強,也令他的詩歌質地愈加豐厚。
三、生命廣度的關懷擔當
我一開始就提到“真誠”“誠懇”等詞匯,意在點明,這是十品十分重要的詩歌品格。并且,他也是用同樣的尺度衡量作詩與做人:“我堅信:我的詩歌一定是美的享受。我還堅信,一生追求善良,追求自由,追求個性生存和夢想的人,哪怕他不會寫詩,他也會是一首好詩。為人,為詩,總是我們看待詩歌的標準。我們不能脫離地球,也無法脫離在這個世界中的各種社會屬性。我們的詩歌更是這樣。”(十品《追求水晶般純色的心靈》)正是他信任著與他人無法切斷的聯(lián)系,堅持著對社會公眾事務的關注,個體命運終于和更大的部分聯(lián)合起來。在十品的詩歌里,小我的內在挖掘與大我的外在追求廣延著生命空間,也使詩歌表達的氣象更顯宏闊。
當把個人的生命觸覺延伸至身外,十品便開啟了對身外之人充滿溫情的注視之眼。這雙眼出現(xiàn)在《窗口》里,出現(xiàn)在《地鐵》里,他一邊冷靜地審視著自己的生活,也同時給予他人的生活以關懷。在《窗口》中,這是一雙守護之眼,“膽小的靈魂/渴望強大的肉體保護 透過眼睛/看到世界很不清澈 必須/打開任意個窗口 擦凈每一塊玻璃”,十品看透了世界,看到了世界的不清澈,卻選擇做一個自覺的守護者,為膽小的靈魂擦凈每一塊玻璃。在十品的詩里,我們可析出的詩人形象正像羅曼·羅蘭所說的那樣:“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驅逐異族后,剛強如樹的靈魂終于迎來微笑。幸運的是,這樣的守護者并非獨木,而是一片森林。他們看透萬物,依然守護;擔當一切,依然前行。“好大一片森林”是被守護者們“無盡的幸福”。
在《地鐵》中,十品的眼睛又變?yōu)橐浑p觀察之眼,他從生活經(jīng)驗發(fā)出透視,事實上勾連起了社會關懷和同理心。地鐵是我們經(jīng)常乘坐的交通工具,我們對它熟視無睹到似乎它只剩下交通屬性。而這個詩意形象在詩中的呈現(xiàn),卻產(chǎn)生了某種陌生感,讓我們發(fā)現(xiàn)了人的存在——地鐵也是由人建設的,而建設者也正坐在車廂里頭,成為乘客。地鐵行人的影影幢幢正如重影的花瓣,清晰地映出十品眼中了“人”的影子,體現(xiàn)著他對人的關切。而他并不是近來才有,2011年,十品也曾寫過一首《靈魂出沒》,同樣把觀察之眼投在車廂里的人身上。車廂像是一個人文景觀,人的千姿百態(tài)在其中自由地舒展,讓詩人忍不住去想象他們的此刻和彼刻的生活:“第一節(jié)車廂的最后部分/帶著各種氣味的各種人/以靜態(tài)的方式做著自己的事/老的老 小的小 男的男 女的女/陌生的環(huán)境里相視著/然后走動著 旁若無人地/吃著自己的東西/抽著自己的煙//鏡頭翻轉 黑白顛倒/靈魂都流了出來 部分男女長幼/依然相對無言 流動的更飄忽/更靜態(tài) 更無規(guī)律/靈魂們沒有惡意地交融在一起/直到天黑后散去”。我相信詩人是帶著微笑在觀察,并且享受著自己和他們共同相處的寧靜時光。
個人生命的寬廣,不僅在于建立與他人、與社會的聯(lián)系,關懷個人、他人生命,十品還以個人的承擔與允諾,號召著社會責任與良知。這種更大的主張與堅持,往往稱呼為“擔當”?!读芽p》為國之興亡流淚,“一片甲骨上的裂縫告訴你/國之興亡 一句讖語石破天驚/裂縫在開始處流血/裂縫至今還在流淚”,其中已自然流露出十品的情懷所在。而《挺起左胸》一詩假想了一個戰(zhàn)斗情境,我們從中更能直觀讀到十品的責任擔當并他的英雄主義理想:“無槍的士兵 提著燈籠/出現(xiàn)在羊群面前/我挺起左胸 鮮血涌出/再也止不住良心的流淌”。左胸正是心臟的位置,象征著一個人的生命所在。當斗爭來臨,“我”愿意挺起左胸,替“羊群”們擋下罪惡的尖刀和不講公道和正義的惡狗。“羊群”正是“膽小的靈魂”及需要保護者的譬喻,“惡狗”一如《窗口》中的“異族”。這是顯而易見的對立的兩方,若發(fā)起沖突則必有死傷。詩人“我”即是“無槍的士兵”,沒有武器,提著燈籠就像提著肝膽之心。盡管沒有武器,憑著一顆心也仍要勇敢沖上前守護,這是詩人的良知,也是擔當。盡管這種擔當,似乎顯現(xiàn)著悲劇英雄的命運。細究用詞,士兵是一個隊伍里的一員,是一片森林。而指一個人,則是“戰(zhàn)士”。對于戰(zhàn)士而言,持有武器才能更好地戰(zhàn)斗。而武器已經(jīng)失去,戰(zhàn)士有的只有自己的肉體和靈魂,仍要為保護別人去掏出心臟肉搏,將肉體與靈魂一并犧牲奉獻。止不住良心的流淌,會有人看見嗎?“沒有人看見你的流血”,而仍然要流。這是戰(zhàn)士的自我選擇與犧牲,唯有以莫大的勇氣堅定的行動、戰(zhàn)斗,才是真正的戰(zhàn)士。戰(zhàn)士獨自承擔永恒的暗夜之傷,把良心澆筑在自己和這片土地身上,為幸存者染紅一片天空?!缎攀埂芬舱故局嗤漠嬅妫?ldquo;信使驅趕著大象走在一幅畫中/所有的天空都是背景/所有的風都吹向黑暗”。而有時,自己身上也有罪惡要滌蕩,這罪惡從世道沾染而來,若要清白奉獻,還得豁出自己的手去,如《陌生的手》:“就打算給一個徹底的了斷/看著自己將要離開的手/突然覺得好陌生呀 怎么/這么多年的生死相依 還不如/這罪惡的世道/使自己不得不放棄/自己這雙陌生的手”。白描的語言中露出寒氣來,風霜與擔當也同樣在詩句中露出。
十品曾稱自己是一個“詩歌理想主義者”,他對于好詩標準的認定是:“我所期望的好詩是那種有理想有擔當有個性的詩歌,既有家國情懷,又有兒女情長,擲地有聲,形象豐滿,審美愉悅,聯(lián)想共鳴??梢栽诘谝桓杏X中就能獲得超然脫俗的氣息和力量,再讀時依然有揮之不去的特有的濃香和純度”。(十品《詩歌的理想主義者如是說》)《塤的故鄉(xiāng)》確實也如此詮釋著他自定的標準?!秹_的故鄉(xiāng)》里那只“在春天生根發(fā)芽”的塤,一路走過六千年,眼看著一代代的靈魂遠去,最終“故鄉(xiāng)無故人”。盡管帶著個人印記的感傷痕跡,十品同時也已經(jīng)超然了個體的命運。塤作為一個文化的象征物,達到了一個國家、一個文明的高度。也可以說,個人命運和家國命運也是相系和同源的,一面感受失去的疼痛,一面感受將來的希望。這首詩也正可以體現(xiàn)十品精神上的持守,他并沒有沉湎于傷痛,在傷痛中久久留步,而是依然堅定地向前走去,向前擁抱新的希望:“塤的故鄉(xiāng)無故人 塤的故鄉(xiāng)/換了時空 換了天地 換了人間/有更多的親人和后人”。這些“更多的親人和后人”正是一個文化系統(tǒng)內在的傳承,也是希望的所在。
十品曾經(jīng)如此自述他的詩歌追求:“一個有為的詩人總是會把自己的命運與一個時代的緊緊連在一起。”(十品《一個時代跳動的脈搏》)這樣的理解與追求,和他的道德理念、責任擔當是休戚相關的。他的寫作,自愿承擔著個人命運,也承擔著來自他人、時代、家國落在他肩頭的壓力。如此自覺的承擔和廣闊的關懷,無疑延伸著他詩歌的生命廣度,也擠壓著他的生命。同時,就像“無槍的士兵”一般,他是不愿分割、且自覺承擔寫作的擠壓力量的。里爾克說詩是經(jīng)驗,意指詩需要生命深廣的體驗與參與。應該說,所有使用內心力量去寫作的詩人,都是蘸取著生命的血色汁液的。寫作,必須遭遇也必須面對現(xiàn)實與精神對內心的擠壓,遭遇肉體與靈魂的陣痛,甚至于主動去承擔他人的苦難。唯有如數(shù)領受這樣的命運,才能在此一途有所謂抗爭,并有可能博得更有質量與意義的生存體驗。由是,生命的廣度與生命的強度并存,并召喚著生命的厚度。
四、生命厚度的超越悟思
在欣然相逢種種遭際、壯大自己的生命脈搏之后,生命更不能蒙昧地生活著,還需要對自我存在進行一種確認,否則,漫溢的虛無感會將人淹沒,墮入無盡的空虛之中。十品既有對生命發(fā)端的深刻體悟,也有對存在狀態(tài)的自覺發(fā)現(xiàn)?!洞翱凇烽_頭兩句就探討了靈與肉的關系問題,“靈魂完整的肉體 只能在/肉體中發(fā)現(xiàn)存在”。這一發(fā)現(xiàn),是對生命存在的智性洞察和自我肯定。自覺的生存意識由此顯豁可見。肉身自然會面臨消亡,其又是生命的載體,因而承載著兩種狀態(tài)——發(fā)現(xiàn)存在的背后,隱而不露的是“不在”。其存續(xù)狀態(tài),標定著生命的長度,也就意味著生命的有限性,又產(chǎn)生了死亡意識。有生就有死,死亡是生命體無法逃避的必然命運。甚至不必等到最終直面的一刻,死亡意識已經(jīng)嵌入到我們的生命中——或令人驚懼,或反而因意識到死亡的存在,更加確證生的意義。這種意識,產(chǎn)生對生命極限的頓悟之思,并由此得到釋然。
十品喜歡的兩位詩人魯文·達里奧和巴勃羅·聶魯達都有對死亡的深切思考:魯文·達里奧的《命中注定》一詩描述了生命的惶惑不安:“樹木是幸福的,因為他幾乎沒有知覺,/頑石全然沒有知覺,它就更加幸福,/沒有比清醒更大的悲哀,/沒有比活著更深的痛苦。//存在,又渾然不覺,毫無目的,/對過去的后怕,對未來的恐懼……/明天的死亡,生活、陰影以及/既不了解也不懷疑的東西//這一切都會使人不寒而栗,/還有那用活生生的手臂誘人的肉體,/用隨葬的花束等候的墓地。/我們不知從何處來/也不知向何處去……!”巴勃羅·聶魯達晚年所作的《疑問集》,也曾多次發(fā)出對死亡的問詢:“然而你可知道死亡來自何處,/來自上方,還是底下?”“死亡的成分是不存在 還是危險物質?”“死亡到最后不是/一個無盡的廚房嗎?”如若缺乏對死亡的察知,則生命經(jīng)驗也是不整全的。一個好的詩人,對死亡的察知也是精微而深刻的。十品同這些詩人前輩一樣,有對死亡的自覺思考,增添了更為深厚的生命體驗。
十品自覺的生存意志和死亡意識是互相激發(fā)著的。他一方面以對生命的敏銳洞察發(fā)現(xiàn)著存在,并且通過對自我和他人生活的熱情參與召喚著生命存在的本身意義;一方面,也由對死亡的切近思考反顧生存。《與天葬臺》《螞蟻死亡》二首便是直接書寫死亡,回應生命里無法回避的生死困惑,從而和解生與死的矛盾狀態(tài)。
《與天葬臺》由十品對生命之死的直接感悟落成。這首詩里的許多用詞,都厚重而壓抑,第一句“是鷲的巨大翅膀 無聲地掠過”就給人以一種壓迫恐怖感,似乎在鷲的翅膀的遮蔽下,“天就陰沉的不醒”。在天葬臺,連陽光也離開,一種陰沉的視覺氛圍迫使人難以喘息,天地凝固間鷲血紅的眼睛仍在虎視眈眈,下一秒似乎就要生啖骨肉。這個場景之下,“只有一個人/跪在原地不動 雕塑一般/與上天獨語 與大地獨語”,不難想象,這個溝通天地的人的靈魂已經(jīng)離開,他的肉身停留在原地,是用死亡的力量在溝通天地的。蒼茫背景下天葬的死亡場景,壯麗而莊嚴。葬,與生恰恰相反,往往意味著肉身的消亡,是生命的終點。天葬,則是少數(shù)民族喪葬文化,在生命結束之時,把生命放回自然中,讓肉身重新進入自然循環(huán)。死亡未必是結束,反而也是新的生命的開始。看似殘酷,實際上依然是對死亡的尊重,也意味著對生命的虔敬與理解。史鐵生寫,“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天葬之儀就像是對這個節(jié)日的盛大迎接。死亡,是對于生命的回答,活過,燦爛過,甚至于死后還能更加恢弘偉大,承接更為厚重的生命力量,使旁觀者感到震撼。
在《螞蟻死亡》里,十品則觀察到螞蟻的死亡,這雖是寧靜而窒息的,但也是轟烈的、壯烈的。“螞蟻們明知上前就是死亡/可沒有一個退卻 勇往直前 毫不畏懼”,哪怕“死亡就是死亡 死亡了就不可重生”。螞蟻們黑壓壓地走向犧牲,似乎充滿了向死的激情去直面死亡,但這種犧牲,實際上才是對生命的敬重。唯有敬重,才寧愿犧牲,以自我的承擔換取整個族群的命運延續(xù)。蒂利希說,“現(xiàn)代關于靈魂不朽的說法描述是不斷地參與到創(chuàng)造活動之中,世界和時間都沒有盡頭。這不是個體在上帝之中得到永久棲息,而是個體為宇宙的原動力作出自己永無休止的貢獻,正是這原動力賦予他面對死亡的勇氣。”(保羅·蒂利?!洞嬖诘挠職狻罚┪浵伒乃劳?,就是這樣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死亡,給予死亡以生命的意義。在這里,十品是肯定螞蟻的死亡的。因為肯定這樣的死亡,恰恰是肯定生命的價值。無獨有偶,顧城曾有這樣一個句子,也將螞蟻和人作比:“人可生如蟻而美如神”。人如微蟻,勞碌,犧牲,但充滿一種性靈之力,從而超越生命的極限,用肉身書寫存在的價值。亦如《花開》:“活著就是花開/死了就是花謝”。
由死亡的方向看待生命,十品看到了死亡對于存在的新的意義,對現(xiàn)實生活是報以一種更為積極主動的體認的。這是一種海德格爾式的“相似而生”的勇敢氣質:“海德格爾在對死亡這種人生極端狀態(tài)的分析中向人揭示出的正是人的自由,選擇的自由或者說存在的自主性。海德格爾把這種由死亡返顧生命、更積極主動地投身到現(xiàn)存在的人生態(tài)度,稱之為‘先行到死’或‘本真的為死而在’”。(解志熙《生的執(zhí)著》)《守夜》里,斯人已去,活著的人守著他們的故事,更創(chuàng)造著新的故事,銘記故人,也帶著故人的印痕走向前路。十品寫給父親的《你聽·我說》,也是感懷著生命,同時選擇擔負生命的責任。死亡從此不再需要恐懼與游移逃避,對死亡的疑問從而變?yōu)轫灀P生命、發(fā)展生命的肯定句。對生的執(zhí)著和活的肯定,正形成一種向死而生的勇氣,挖掘死亡可能擁有的力量反饋給現(xiàn)世生活,從而詩人可以超越肉體的桎梏,形成自我的精神擢升。甚至,如他在《等待一場雨》表述的那樣:“在你見到我之前 一定會站在門口/或者窗邊 我希望看到雨和你雨中的/展翅高飛的樣子”。這顯然是以“雨”喻“死”,寫出了一種超越死亡且詩化死亡的人生態(tài)度。
這種對生命極限的認知,同樣把握著十品的生命態(tài)度:熱愛且純凈,勇敢而堅毅。在對死亡的書寫里,我們可以感受到十品詩歌本質潔來還潔去的純真信仰。死亡不意味著恐怖,甚至帶著一種崇高的歡愉。他不回避死亡與豐盛的痛苦,同時也享受著創(chuàng)作與生命雙重豐腴的激情。從最初的生到最后的死,生活、生存的音調在生命中回旋,這是他存在的勇氣證明之聲與自我高昂熱烈的肯定之聲,也讓我們聽到透明干凈的來自靈魂深處的吶喊——熱愛生命。
十品這部以《坑底山》為題的組詩體量甚大,出發(fā)點是個體的生命之詩,又成其為新時代的“生命與希望之詩”。在其中一以貫之的正是其“生命、生存、生活”的指歸。這不僅是一個較為完整的寫作風貌樣本,也建構著一個立體的人。他充滿道德感與責任感,滿懷傷痛,卻有著更多的愛,堅持,希望,勇氣,擔當……詩緣情與詩言志恰切地粘合在一起,情緒體驗豐富而鮮明。在十品的詩寫里,我們可以看到,如果說生命的長度是不可更改的,但十品卻把生命內部的韌勁主動地抻長了,積極地擴充了生命的強度、廣度與厚度。他對于生命的理解是勇者式的,志愿做一位大汗淋漓的猛士,生命當然疼痛,卻要頂住疼痛、忍受疼痛。就如螞蟻走向死亡一般,勇敢地以生證道,穿越荊棘,去看到希望的所在。
十品曾在《詩歌的神秘與神圣》一文中,以駱駝隊尋找圣燈的過程暗喻“詩人之旅”,追求詩歌永恒的圣燈。事實上,寫作毋寧是一次朝向自己心靈的朝圣,希求一種永恒性,也有寫作毅力與心性的苦修。在寫作中,生命力量個性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十品曾說,“詩是從生命本身理解生命”(十品《神性寫作:向度·尺度·態(tài)度》)。十品的詩歌,穿過了相當長度的時間河流,依然像一株蓬勃的、旺盛的植物,卻有著堅硬如石的質地。詩河奔流,壯而不息。他以明亮的生命姿態(tài),點亮著充滿生命激情的詩語,以不熄的熱情緊緊擁抱著自己一個人的詩歌天空。生命如詩亦如水,我們可從詩中感受到十品生命本真姿態(tài)詩意的潮涌。
坑底山(組詩11首)
十品
十品
萬物生
萬物 生而有夢 生而有水
萬物 走過我們門前
留下微笑 定格一萬年
萬物倔強地破殼而出
五個手指一個一個的打開
吐出濁氣 看天空倒懸
看山石滾動 看惡鳥橫行
從一片嫩芽開始
從一珠淚滴開始
穿過霧靄就是黎明
靜靜地展開四肢 露出面容
綠色 或者紅色
萬物生機勃勃
睜開眼睛 看透世界
濕潤的土地
我常常夢見你
你沒有笑容 臉一直很平靜
夏天的雨水布滿了童年的記憶
你的手十指芊芊 你的眼穿越黑洞
你躺著的那片土地
一直是界碑站實的地方
我常常夢見你
你帶有心跳的體溫依然還在
你沒有喊出的聲音依然很響
綿綿不絕的山嶺延伸著祖先的血脈
即使海洋中的沙礁
也不會輕易丟掉 我那浸過
淚水的濕潤的土地
2018.10.1.
陌生的手
本來對自己的手是再熟悉不過的了
從小到大 手從不離身
從穿衣吃飯 從寫字勞動
從自己能用手的那天開始
手做的任何事都是有理的
都是必須的 都是心照不宣的
直到有一天 手似乎離開了自己
手做的事完全不是自己的意志
手偷東西 竟然偷了手表
手摸東西 也敢摸人屁股
手跟人打架 拿起的是板磚
手數(shù)錢付款 故意少數(shù)一張
手不斷生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是非
手也從無悔意地曲解善意
直到走投無路
就打算給一個徹底的了斷
看著自己將要離開的手
突然覺得好陌生呀 怎么
這么多年的生死相依 還不如
這罪惡的世道
使自己不得不放棄
自己這雙陌生的手
2018.9.30
停留三天
停留三天的相思
就像沒有細纜的遠航船
暫停 或者永遠 就在愛的瞬間
三天是三年的濃縮 也是三十年
母親這一片土地的承諾
種下的大豆 即時發(fā)芽
青枝綠葉 走向森林
那里有鳥鳴神和更高的陽光
還有數(shù)不清的生命爭奇斗艷
第一天睜開眼睛 第二天張開翅膀
第三天塵土揚起 看風云
進入歷史的屏風
大豆的骨頭堅硬如石
碰破皮膚 滲出鮮血 母親用手捂住
天明的時候 陽光從枝葉的縫中
窺視臨產(chǎn)的秘密 大風吹來
沒有隱私 大風吹的猛士
滿面紅光 大汗淋漓
正如那枚掛在天空中的月牙
是相思結的果實 卻在用毒藥解脫
大把的頭發(fā)跌落至懸崖下
沒有停留就沒有被沖走 空空的
連一句遺囑都沒有留下
只聽見遙遠的呼喚 在北方 在南方
停留三天 然后放棄
不論定格成風還是一尊雕像
母親的方向永遠是為你保留
石頭或者大豆會這樣走完一生
默默無聞 清清白白
一臉滄桑 渾身是膽
挺起左胸
面對罪惡的尖刀
我挺起左胸 我把心臟
勇敢的擋在前面
惡狗從不講公道和正義
割下腿上的一塊肉就行像切一塊蛋糕
沒有人看見你的流血 還是流的白銀
沒有人認為王土與我有什么關系
沒有大炮打不開的門
沒有牙齒撕不開的皮
當天空紅霞滿天的時候
無槍的士兵 提著燈籠
出現(xiàn)在羊群面前
我挺起左胸 鮮血涌出
再也止不住良心的流淌
坑底山
我很早就想到了 某一天
我站在坑底山上 看著高高的
坑底 仿佛被踩在腳下的
不是山頂 而是很低的坑底
由遠而近的壓過來
三十年前的灰禿禿的故事
十年前豐茂的山林和棘荊
像飛鳥一樣一圈一圈地
飛過腳下 不能忘記
那雙遠去的目光
坑底山不在坑底
坑底山只在心里
坑底山跟著地圖的一條虛線
深深地埋在大海的邊緣
影子
影子說走就走了
影子毫無顧忌地吻過主人
便離他而去 陽光下看不到影子
水中也沒有影子 言談話語中
多少無名的影子失去家園
背井離鄉(xiāng) 浪跡天涯
有的已消失的無影無蹤
影子說了:不混出樣子
我決不回來見你 影子還說
天涯何處無芳草
影子松散卻不能模仿 影子
有骨氣有正氣有人氣 氣場凝聚
影子消失了還會出現(xiàn) 或許
在一個不經(jīng)意的早晨
影子就站在你的身旁
一臉風霜 一臉陽光
2018.3.6 .
與天葬臺
是鷲的巨大翅膀 無聲地掠過
天就陰沉的不醒 天葬臺上
躺著的故事征服過許多人
陽光來過又走了 獅子來過
也走了 歌聲來過也走了
黑色的石頭上停著鷲們
血紅的眼睛 只有一個人
跪在原地不動 雕塑一般
與上天獨語 與大地獨語
陰沉的天地間似乎凝固了
白色的雪山只是背景
書寫著每一天的時光
突然一聲吶喊 將寧靜撕裂
從天葬臺一角飛上天空
鷲一般的翅膀 越飛越遠
越飛越高
重讀達里奧的《希望之歌》
過來吧 我生命中的那一閃光榮
像花一樣被蹂躪被踐踏的日子已經(jīng)過去
陽光下黑暗的影子正在枯萎
飛躍大峽谷的“和諧號”定格了一年的圖畫
只有病重的歌唱家還在堅持晨課
我已分不清多少次呼喚棘荊
多少次將手放在心跳的路上
大雪封門的時候 一群勇敢者依然走在路上
達里奧緊緊抓住上帝的衣角
從大海邊到沙漠深處 都被黑暗染紅
都被強盜占領 小路是唯一的通道
小路上塵土飛揚 沒有遮擋的紅旗飄揚著
過來吧 我生命中的另一部分在唯唯諾諾
可是 終于躲不過去的一生還得站起來
春光偏西之后 就可能是秋水漣漣
“我的心將是你香爐上的火光”*
花開
活著就是花開
死了就是花謝
在回家的路上 我失迷于
一曲高山流水 我這是
花開 還是花謝
我的眼睛一直關注的是
那座委屈的城市
突然的春天 被偶然的冬天籠罩
出城與入城 讓我選擇
我被抽的空空
我被細雨打濕
為了尊嚴 為了不眠的夜晚
走在回家的路上
走在長廊的盡頭
陌生的不再陌生
只見花開 不見花謝
2021.3.9.
螞蟻死亡
螞蟻的死亡寧靜而窒息
螞蟻的死亡轟轟烈烈
黑壓壓的一片 黑壓壓的尸體
螞蟻們明知上前就是死亡
可沒有一個退卻 勇往直前 毫不畏懼
死亡就是死亡 死亡了就不可重生
唯一的一次生命被隨意的丟棄了
黑壓壓的一片又覆蓋著黑壓壓的一片
壯觀 壯烈 壯士向前 壯懷激烈
數(shù)萬計 數(shù)億計的螞蟻仍然向前
不用吶喊也不用語言交流
螞蟻視死如歸地向前
螞蟻默默無聞地向前
螞蟻無怨無悔地向前
螞蟻的死亡感天動地
螞蟻的死亡寧靜而窒息
十品 本名葉江閩。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寫作三十余年,發(fā)表作品約500余萬字。有詩作被譯成英文交流到國外。作品入選《中國新詩年鑒》《中國散文詩九十年》《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2010年詩歌卷》《江蘇百年新詩選》等80多種作品選本。出版詩文集有《熱愛生命》《十品詩選》《一個人擁抱天空》《光芒涌出》《蝴蝶飛起》《世紀悲歌》《穿過時間的河流》等11種,詩歌文論集《且看菊花開放》。曾獲第三屆“野草杯”全國青年文學大獎賽詩歌一等獎、中國第二屆地域詩歌評論獎、“詩神杯”全國新詩大獎賽一等獎及“十佳詩人”稱號。
很贊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