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寫中的快意人生
——讀黎二愣組詩《我想看》
2022-07-30 19:12:11 作者:劉德元 | 來源:中詩網(wǎng) | 閱讀: 次
劉德元,內(nèi)江人,下過鄉(xiāng)。作品散見于報刊雜志,1997年結集出版散文集《心語》(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結集出版言論隨筆集《大匠之門》(現(xiàn)代文化出版社)。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四川省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四川省地方志學會會員。
詩作者:黎二愣
黎勇,筆名黎二愣、黎冠辰,內(nèi)江人。其散文詩集《巴蜀風散板》填補了巴蜀民風民俗詩歌題材的空白;由央視、新華社等中央級媒體推出的視頻朗誦詩《脊梁》《來,我背你》和《等待天明》故事及音樂作品等,曾成熱搜。
對寫是我國古代詩詞中常見的一種形式。這樣的作品,從對面入手借彼寫已,曲折表意,常給人以含蓄有致、情韻悠長之感。二愣的這組《我想看》一脈相承,創(chuàng)新運用,讓“對寫法”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組詩《我想看》,按序號分,共7段75行:一看宇宙,二看黎明,三看父親,四看天空,五看風,六看水,七看自己。
其一,看宇宙。中國是詩的國度,想象是詩人的靈魂游走。“誰見過天上的星辰”?二愣這詩,開篇一問,讓人產(chǎn)生豐富聯(lián)想。在我國詩詞文化中,宇宙(古人看月亮)不僅僅是一種意象,更是一個文學母題,延伸過來,詩即已經(jīng)融入我們的文化基因。此段,我們走進詩人的心靈,感受來自宇宙深處的浩渺,感動于詩人想看宇宙的偉大夢想。在古代,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蘇軾的“明月幾時有”,乃至魯迅先生的“心事浩茫連廣宇”等等,莫不讓人想入非非。二愣的詩,借古鑒今,給心靈以美的熏陶,給生命以豐厚的饋贈,給人以無限遐思。
其二,看黎明。黎明是一個詞語,意思指天快要亮或剛亮的時候,又指光明或勝利。東方泛白,黎明將啟,詩人“每呼喊一聲,陽光便贈我一瓣,如歸來的母親”。此等描述,不僅溫暖人心,同時還富有審美意蘊。它需要為讀者解讀華夏文明的某個特質(zhì),借助詩的意含做出迅速而貼切的傳達,如詩所言:“恍惚間,理性劃出血的口子/懵懂的路,讓世界東倒西偏”。這世界,從黎明到黃昏,日月輪回,四季紛呈,現(xiàn)實中,有的人看到的是黎明日出,有的人看到的是落日黃昏。無論黎明還是日落,生命力旺盛的詩,總給人以溫暖、以鼓舞、以生活的加持、以文化的力量。
其三,看父親。此段虛看父親,實則看山:“想看父親。我抬眼望天際/他還在摩天的山麓,舉鋤/將山頂啃缺”。此詩與李白《獨坐敬亭山》相較,全詩似乎全是景語,無一情語,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雖句句是景,卻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說,是“情中景,景中情”。此段與李白詩不同,二愣詩沒有嚴格用抽虛物的詞去形容父親抽虛物,而是將抽虛詞“父親”隱喻成另一個抽虛詞——“父親在天際組裝空靈的音箱”,從而體現(xiàn)了詩人修辭手法的“繁筆”,這也說明,詩也浸潤著我們的日常,通過對寫,父親成為我們的共同話題,喚醒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情愫:“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這種對寫,還有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遙想“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以寫遠在故鄉(xiāng)的兄弟們登高佩上茱萸時發(fā)現(xiàn)少了一位兄弟(少了詩人自己),從而通過這位兄弟對我的思念,來表達自己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為個人、家庭乃至社會帶來溫暖的力量。
其四,看天空。此段與前段看宇宙異曲同工。前者是想象,后者是“啟航”。讀此段,詩人從天空出發(fā),拔地飛升,“那恍然升起的模糊面目/每一個,都似我音訊全無的故人”。值得一提的是,這樣寫,需要在前文做一些鋪墊,或是在后面處理語感,使詩符合文本的內(nèi)在邏輯,才能具有深度的哲思,否則就成了文字游戲。此段之意境、意向、抽象所要表達的,一個人只有在第二故鄉(xiāng),才能檢視自己靈魂的強度和靈魂的承載力。也許,這才是漂泊的答案。
其五,看風。風,乃自然現(xiàn)象,無影無形。此段,風將詩人藏得很緊、拉得很長,風在詩人筆下,有了力度,有了力道?!吨袊娫~大會》曾經(jīng)以“花開四季”為主題,用一季10集的體量,展現(xiàn)我們“時間延續(xù)文明”的獨特氣質(zhì)。小到描繪四季時序變化、二十四段氣七十二物候的細密嬗遞,大到回望歷史的更迭起伏,總有海量的經(jīng)典詩詞供今人擷取揮灑。二愣信手拈來,捕風捉影:“我在自己身上尋找風的遺跡/什么都沒帶走。什么也沒留下/搜遍全身,風是我自己”。幾十年來,二愣一生空空如也,兩袖清風,然而卻以一種清堅決絕的精神氣質(zhì),抒發(fā)宣示著心靈深處那份永遠不會放棄的對朋友、對社會復雜痛切的愛憎。讀二愣看風,我忽然發(fā)現(xiàn),夕陽西下,古道西風,并不都是古代詩人牽著瘦馬的嘆息。這也說明,只有掌握了詩語言理論的本質(zhì)來源,才能在掌控語言時駕熟就輕,游刃有余。
其六,看水。水透明無形,無色無味。此段與上一段拈連起看,便有“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的感覺。我國傳統(tǒng)美學歷來注重“觀物取象、立象盡意”“凡寫山水,意在筆先”,旨在說明形象表達的不只是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內(nèi)在意蘊。所謂,以物質(zhì)表現(xiàn)精神、以有限表現(xiàn)無限、以有形表現(xiàn)無形,對于詩寫至關重要。此段,二愣與水對視,看水的輪廓,水便有了形狀、有了立意:“低矮的溪水有我。也有天空和云朵”。兩相對照,在水的綿柔里,“盡管有些模糊,卻印證了透明的意義”。讀此,我深切感受到,詩與水,都能轉(zhuǎn)化成前行的力量,最喜歡蘇軾的名句“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逝水流年中,美的動人處,往往是這樣的鏡中花、水中月,曲中取、隱中顯。詩中的對寫法,讓我們看到,生命似水,隨形而致,若水上善。二愣之詩,便是這種美學論的突出體現(xiàn)。
最后,詩人看自己。“想看自己身體。變成一粒糧食”。人吃五谷雜糧,食人間煙火,這種移人于物的對寫手法,詩便有了更為深刻的內(nèi)涵:我們的先賢,那些偉大的靈魂,他們經(jīng)歷再多的坎坷與磨難,也能夠憑借詩詞將個人命運與民族命運緊緊相連,實現(xiàn)對生命價值的內(nèi)在超越。現(xiàn)代人也可以借由以詩言志,對薪火相傳的價值與信仰做出堅定而有詩意的表達。最后詩人“將自己的皮囊翻開,看到的/是人間愛得死去活來的蒼白”。全詩至此戛然而止,詩也由此得到升華,成為傳達理想價值、書寫快意人生的載體。
總而言之,簡單而內(nèi)斂、質(zhì)樸而深刻,這是黎二愣詩歌最本真的一種品質(zhì)。個人偏愛那種“清淡如水,醇美如酒”的詩。
對寫是我國古代詩詞中常見的一種形式。這樣的作品,從對面入手借彼寫已,曲折表意,常給人以含蓄有致、情韻悠長之感。二愣的這組《我想看》一脈相承,創(chuàng)新運用,讓“對寫法”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組詩《我想看》,按序號分,共7段75行:一看宇宙,二看黎明,三看父親,四看天空,五看風,六看水,七看自己。
其一,看宇宙。中國是詩的國度,想象是詩人的靈魂游走。“誰見過天上的星辰”?二愣這詩,開篇一問,讓人產(chǎn)生豐富聯(lián)想。在我國詩詞文化中,宇宙(古人看月亮)不僅僅是一種意象,更是一個文學母題,延伸過來,詩即已經(jīng)融入我們的文化基因。此段,我們走進詩人的心靈,感受來自宇宙深處的浩渺,感動于詩人想看宇宙的偉大夢想。在古代,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蘇軾的“明月幾時有”,乃至魯迅先生的“心事浩茫連廣宇”等等,莫不讓人想入非非。二愣的詩,借古鑒今,給心靈以美的熏陶,給生命以豐厚的饋贈,給人以無限遐思。
其二,看黎明。黎明是一個詞語,意思指天快要亮或剛亮的時候,又指光明或勝利。東方泛白,黎明將啟,詩人“每呼喊一聲,陽光便贈我一瓣,如歸來的母親”。此等描述,不僅溫暖人心,同時還富有審美意蘊。它需要為讀者解讀華夏文明的某個特質(zhì),借助詩的意含做出迅速而貼切的傳達,如詩所言:“恍惚間,理性劃出血的口子/懵懂的路,讓世界東倒西偏”。這世界,從黎明到黃昏,日月輪回,四季紛呈,現(xiàn)實中,有的人看到的是黎明日出,有的人看到的是落日黃昏。無論黎明還是日落,生命力旺盛的詩,總給人以溫暖、以鼓舞、以生活的加持、以文化的力量。
其三,看父親。此段虛看父親,實則看山:“想看父親。我抬眼望天際/他還在摩天的山麓,舉鋤/將山頂啃缺”。此詩與李白《獨坐敬亭山》相較,全詩似乎全是景語,無一情語,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雖句句是景,卻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說,是“情中景,景中情”。此段與李白詩不同,二愣詩沒有嚴格用抽虛物的詞去形容父親抽虛物,而是將抽虛詞“父親”隱喻成另一個抽虛詞——“父親在天際組裝空靈的音箱”,從而體現(xiàn)了詩人修辭手法的“繁筆”,這也說明,詩也浸潤著我們的日常,通過對寫,父親成為我們的共同話題,喚醒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情愫:“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這種對寫,還有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遙想“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以寫遠在故鄉(xiāng)的兄弟們登高佩上茱萸時發(fā)現(xiàn)少了一位兄弟(少了詩人自己),從而通過這位兄弟對我的思念,來表達自己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為個人、家庭乃至社會帶來溫暖的力量。
其四,看天空。此段與前段看宇宙異曲同工。前者是想象,后者是“啟航”。讀此段,詩人從天空出發(fā),拔地飛升,“那恍然升起的模糊面目/每一個,都似我音訊全無的故人”。值得一提的是,這樣寫,需要在前文做一些鋪墊,或是在后面處理語感,使詩符合文本的內(nèi)在邏輯,才能具有深度的哲思,否則就成了文字游戲。此段之意境、意向、抽象所要表達的,一個人只有在第二故鄉(xiāng),才能檢視自己靈魂的強度和靈魂的承載力。也許,這才是漂泊的答案。
其五,看風。風,乃自然現(xiàn)象,無影無形。此段,風將詩人藏得很緊、拉得很長,風在詩人筆下,有了力度,有了力道?!吨袊娫~大會》曾經(jīng)以“花開四季”為主題,用一季10集的體量,展現(xiàn)我們“時間延續(xù)文明”的獨特氣質(zhì)。小到描繪四季時序變化、二十四段氣七十二物候的細密嬗遞,大到回望歷史的更迭起伏,總有海量的經(jīng)典詩詞供今人擷取揮灑。二愣信手拈來,捕風捉影:“我在自己身上尋找風的遺跡/什么都沒帶走。什么也沒留下/搜遍全身,風是我自己”。幾十年來,二愣一生空空如也,兩袖清風,然而卻以一種清堅決絕的精神氣質(zhì),抒發(fā)宣示著心靈深處那份永遠不會放棄的對朋友、對社會復雜痛切的愛憎。讀二愣看風,我忽然發(fā)現(xiàn),夕陽西下,古道西風,并不都是古代詩人牽著瘦馬的嘆息。這也說明,只有掌握了詩語言理論的本質(zhì)來源,才能在掌控語言時駕熟就輕,游刃有余。
其六,看水。水透明無形,無色無味。此段與上一段拈連起看,便有“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的感覺。我國傳統(tǒng)美學歷來注重“觀物取象、立象盡意”“凡寫山水,意在筆先”,旨在說明形象表達的不只是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內(nèi)在意蘊。所謂,以物質(zhì)表現(xiàn)精神、以有限表現(xiàn)無限、以有形表現(xiàn)無形,對于詩寫至關重要。此段,二愣與水對視,看水的輪廓,水便有了形狀、有了立意:“低矮的溪水有我。也有天空和云朵”。兩相對照,在水的綿柔里,“盡管有些模糊,卻印證了透明的意義”。讀此,我深切感受到,詩與水,都能轉(zhuǎn)化成前行的力量,最喜歡蘇軾的名句“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逝水流年中,美的動人處,往往是這樣的鏡中花、水中月,曲中取、隱中顯。詩中的對寫法,讓我們看到,生命似水,隨形而致,若水上善。二愣之詩,便是這種美學論的突出體現(xiàn)。
最后,詩人看自己。“想看自己身體。變成一粒糧食”。人吃五谷雜糧,食人間煙火,這種移人于物的對寫手法,詩便有了更為深刻的內(nèi)涵:我們的先賢,那些偉大的靈魂,他們經(jīng)歷再多的坎坷與磨難,也能夠憑借詩詞將個人命運與民族命運緊緊相連,實現(xiàn)對生命價值的內(nèi)在超越。現(xiàn)代人也可以借由以詩言志,對薪火相傳的價值與信仰做出堅定而有詩意的表達。最后詩人“將自己的皮囊翻開,看到的/是人間愛得死去活來的蒼白”。全詩至此戛然而止,詩也由此得到升華,成為傳達理想價值、書寫快意人生的載體。
總而言之,簡單而內(nèi)斂、質(zhì)樸而深刻,這是黎二愣詩歌最本真的一種品質(zhì)。個人偏愛那種“清淡如水,醇美如酒”的詩。
我想看(組詩)
◇黎二愣
.1.
想看宇宙深處,匍匐的渴望
相信渴望,如一直論證的我們
夜色張開嘴,將黃昏與寂寞吐進深淵
誰在此時感受到牙齒的鋒芒
誰就見過天上的星辰
我的身軀翻來翻去,如亂風吹皺湖水
如一個星辰想起另一個星辰
.2.
想看黎明,每呼喊一聲
陽光便贈我一瓣,如歸來的母親
鳥兒拎著鳴聲,似拎著滾動的雜草
無名的基石上,是我貧瘠的家園
慷慨的光,將天空編織成盛大的舞臺
黑夜肉身剝離,但恥骨保留一定的陰影
欲望是人類自己隱埋的器物
每次萌動,人生都會撒滿碎片
恍惚間,理性劃出血痕的口子
懵懂的路,讓世界東倒西偏
.3.
想看父親。我抬眼望天際
他還在摩天的山麓,舉鋤
將山頂啃缺。一排排的溝壟
是留在天空的齒痕
這幾乎是時光,沉默的呼喚
父親在兌現(xiàn)自己的承諾
他的身子似桃樹、油菜和玉米
開放的花朵,將那些溝壟填滿
如縫補人生的裂隙
終有難以填平的坑洼
父親像他父親一樣,用身子去填充
遺留,“人間最低矮的房子”
父親在天際組裝空靈的音箱
每一鋤,都成為我的心跳
.4.
想看天空。即將啟航的空客
那恍然升起的模糊面目
每一個,都似我音訊全無的故人
他們攜帶匆忙的行程
趕赴一場約定
像一片雪花,要完成上天授予的使命
遙遠的都市,芒草爬上過花圃
和野嶺的兄弟相比
它們的長勢,基本一致
.5.
想看風。風將自己藏得很緊
拉得很長。我只能看樹的搖曳
看浪濤。和它留下的皺褶
我揚首聽松濤
它沉悶的嚯嚯聲
是對風的回應
在風消逝的日子
松濤就用沉默清洗自己
我在自己身上尋找風的遺跡
什么都沒帶走,什么也沒留下
搜遍全身,風是我自己
.6.
想看水的輪廓。我卻被一片樹葉復制
我便漂流在那里
低矮的溪水有我。也有天空和云朵
這時的莊嚴從心底升起
它的高度平如鏡面
像記憶深處月光撫平的尺寸
前方是大海。這奮斗的真理
將燈光釘入流水的披風
越過峭壁,和卵石發(fā)生碰撞
最后變成細沫,成為水的一部分
路過的人們啊,如果你
看見一枚樹葉躺在水里
請不要為它難過
在水的綿柔里,它得到了新的世界
盡管有些模糊,卻印證了透明的意義
.7.
想看自己身體。變成一粒糧食
去看看五臟六腑
抑或化成一杯水,浸入身體每一個角落
我的器官布滿滄桑,但溝壑縱橫的山谷
保留著故鄉(xiāng)黃昏的氣息
我進入我的身體,暮年的壯士
有些拉不開人生的卷尺
我將自己的皮囊翻開,看到的
是人間愛得死去活來的蒼白
很贊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