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領文字的隊伍穿越歷史與現實
――讀劉燕《羅江懷古悠思》
詩人之間交流的最好媒介就是文字和詩篇。從2015年參加青海大昆侖文化高峰論壇認識詩人劉燕至今,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我陸續(xù)讀到她的不少作品,讓我對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形成了一些初步的印象。從整體上看,“多才多藝”這個成語,仿佛是為她量身定做,劉燕不僅會寫詩,更會寫散文詩;不僅會寫新聞,更會寫報告文學;不僅會朗誦,更會主持;不僅會講解,更會述評;不僅會當教授,更會帶學生;不僅會形象思維,更會邏輯思維,善于評論,總之,在當代女詩人中,能有如此全面才能者,我迄今未見第二人。
詩人劉燕的《羅江懷古悠思》散文詩五章,顯得獨具魅力,讓我偏愛。詩人走入四川羅江縣,猶如走進了羅江輝煌厚重的歷史,闖入了刀光劍影的三國,邁入了詩意盎然的北宋,跨入了晦明晦暗的清朝,詩人不僅與文豪李調元交談,還由羅江聯(lián)想到汨羅江,在精神上與偉大的詩人屈原交流,就這樣詩人的視野既是在羅江之內,又是在羅江之外,她率領一支文字的隊伍,像三國時的龐統(tǒng)率領一支蜀漢大軍一樣行進在川西的崇山峻嶺中,顯得英姿颯爽,豪氣干云,讓我們看見了詩人與文字與歷史與自然與現實的交相輝映,看見了閃耀著詩人才思之光的五首散文詩。
第一首《問詢羅江》,開篇是五個響亮的提問,這五問猶如五支文字的隊伍奔赴羅江,在羅江的山川來往往穿梭,縱橫古今,把羅江與汨羅江有機的聯(lián)系起來,問出了羅江詩意的歷史,問出了詩人的深思和智慧,尤其是結尾“楚國三閭大夫在水中打撈真理,卻依然懷才不遇”,讓人陡生無限感概!
第二首《古道傳說》,詩人率領的文字隊伍直插秦朝,挺進北宋,再迂回三國,文字的隊伍在羅江古道上聲震云霄,威風八面,一句“站在龐統(tǒng)祠前,我看到有一雙虎眼不怒而威:猛士英魂猶生”,英雄的氣概瞬間把我們感染。
第三首《子夜情懷》,羅江的子夜詩意盎然,詩人隨手安排的一支文字的隊伍都彰顯出詩意和詩情,你看“夢幻在現實中有平有仄”,“在鄉(xiāng)愁的節(jié)奏中起伏,皺紋層層,嘆息在漣漪中四散”。
第四首《白馬關嘶鳴》,文字的隊伍再次深入三國,三國的烽煙驟現,刀光四濺,如果說三國是一條翻滾的河流,那么諸葛亮就是一位一直活躍在波峰的智者,而龐統(tǒng)就是過早沉落在浪谷的智者,詩人沉痛的寫道:“雄性剛烈的龐統(tǒng):引多少惺惺相惜”。
第五首《文豪殉書》,這是詩人率領文字的隊伍同清朝時候的羅江和李調元先生認真交談的結果。詩人對于文豪李調元敬仰之至,但對于李調元的悲慘遭遇深表同情,詩人沉痛的寫道:“李調元的悲劇,岷江嗚咽,后人懷想”,我仿佛看見那支文字的隊伍與詩人一起肅穆的站立在羅江大沙村,久久不忍離去。
縱觀詩人劉燕的這五首散文詩,我們發(fā)現其散文詩既有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之特質,又有詩歌的意境,其詩意飽滿,文字洗練,詩情澎湃,在昂揚中蘊含憂郁,在明朗中蘊藏哀怨,有時甚至在傾訴中迸發(fā)出排山倒海的斥責和憤怒。當然劉燕的散文詩更有她特有的生命密碼,彌漫著她獨特的呼吸和體溫,那就是語言鏗鏘有力,文字有棱有角,情感豐沛飽滿,在五首散文詩的詩寫中,始終把追憶與展望聯(lián)系起來,把歷史與現實嫁接起來,有一種視通萬里,神游古今之感。我們從中既可以看到詩人劉燕良好的古文功底,又可以看到她化古為新,與時代緊密相連的敏銳。如果一味地沉迷在古文之中,則不可能有所創(chuàng)新,但是一味的強調創(chuàng)新,則可能陷入不可知的迷惘。因此詩人帕斯說:“在復雜的過去與荒涼的未來之間,詩歌是現在”。那么詩人劉燕的詩歌又是什么樣的呢?在這個技術主義十分泛濫的今天,詩人劉燕既不擯棄技術,也不技術至上,而是最大限度的將文字的彈性發(fā)揮到極致,既不會因為文字負載過多而喪失彈性,也不會因為負載過少而顯得輕飄,因此,這五首散文詩在我看來是靈動與樸實合一,冷靜與激情一體,感性與智性相伴,傳統(tǒng)與現代相連。
寫到這里,我們好像看見詩人劉燕又率領文字的隊伍行進在更加遼闊的時空之中,不時傳來她和文字隊伍發(fā)出的陣陣歡呼之聲。
【作者簡介】唐詩,本名唐德榮,重慶榮昌人,博士,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當代詩歌導讀》主編、《中國年度優(yōu)秀詩歌》主編、中國當代詩歌獎評獎委員會主任、國際詩歌翻譯研究中心榮譽主席。出版詩集《走向那棵樹》、《花朵還未走到秋天》、《走遍靈魂的千山萬嶺》、《螞蟻之光》(中英對照)、《穿越時間的紙張》(中英希對照)、《村莊與星斗》等十余部。主編詩文集十余部。詩作翻譯成十余種文字,入選大學教材。參加詩刊社23屆青春詩會。獲重慶市文學獎,臺灣薛林懷鄉(xiāng)青年詩獎,詩刊社藝術文庫優(yōu)秀詩集獎,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獎,希臘國際文學藝術獎,黎巴嫩納吉 .阿曼國際文學藝術獎等多項獎勵。